留学生与中国考古学

分類: 图书,历史,考古 文物,
作者: 徐玲著
出 版 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65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1003138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笔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相关的著述、回忆录、信函、日记、报刊杂志、档案以及田野发掘报告等史料,重新探讨留学生作为整体学术力量,在中国考古学从书斋到田野的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及附录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学科渊源,留学出身考古学者群体的形成,留学生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的体制化建设,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考古学理论的尝试以及留学生与本土考古学者比较研究。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社群,透过这个专业社群在民国时期的具体考古学学术和活动来审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历史,能够给予中国考古学史研究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徐玲,河南南阳人。1991-1995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河南大学历史系。2004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系,主要从事考古及博物馆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发表《民国时期考古学概念的演变》、《民国时期考古学界的新与旧》、《民国时期的考古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近六十年来民国时期考古学研究综述》等数十篇论文。
目录
导言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回顾
四、全文框架与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学科渊源
第一节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及清末民初的嬗变
第二节 西方考古学的兴起及发展
一、欧洲考古学的发展历程
二、美国考古学的兴起
第三节 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早期传播的学术背景
二、清末民初中国学者对西方考古学知识的传播
第二章 留学出身考古学者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留学出身考古学者群体构成
一、以考古学知识传播为主的群体及其贡献
二、参与考古实践活动的留学生群体特点
第二节 国外学习情形
第三节 留学前的学习情形和回国任职情况分析
一、留学前的学习情形
二、回国任职情况分析
第三章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的体制化建设
第一节 留学生与考古学学术机构的创建
一、民国时期的考古学学术重镇——史语所考古组
二、留学生创办的其他考古学学术机构及其成就
第二节 留学生与考古学学术团体的形成
一、民国时期考古学学术团体概况
二、中央与地方合组考古学学术团体的典范——河南古迹研究会
第三节 留学生与考古学学术成果的发表
一、留学生创办的主要考古学刊物及其特点
二、留学生考古学著述特点
第四节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的考古学教育
一、留学生与高校考古学课程的开设
二、留学生与考古工地人才训练
第四章 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考古学理论的尝试
第一节 走向田野的艰难起步
一、民国时期的田野考古环境
二、留学生对田野考古的倡导力行
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方法、理论的探索
一、田野发掘方法的探索
二、“三叠层理论”的产生与考古地层学理论的中国化
第三节 李济的考古人类学思想
一、李济由人类学到考古学的学术历程
二、李济对考古人类学方法的运用
三、李济考古人类学方法的得与失
第五章 留学生与本土考古学者比较研究
第一节 民国时期本土考古学者群体分析
一、人员构成特点
二、主要学者的学术理念及其转变——理论、方法上的创新与过渡
第二节 两大学术群体不同的学术取向
一、民国时期考古学界的新与旧
二、不同的学术取向:以考古学概念差异为中心的考察
第三节 考古学学术权威的移替与近代考古学方法的被接受
一、考古学学术权威的移替
二、近代考古学方法的被接受
结语
主要征引文献
附录一 民国时期考古学大事记(1912~1949)
附录二 译名对照表
附录三 《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
附录四 《现代考古学与殷墟考古》
附录五 《古物保存法》及其施行细则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学科渊源
中国“考”、“古”二字连文,最早出现在北宋叶大庆的《考古质疑》和吕大临的《考古图》里,当时主要指考订古代器物,与现在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别。“考古学”是近代学者翻译西方词语“Archaeology”而来的术语。“Archaeology”源自古希腊语,由Arche和logos组成,前者的意思是古代、起初,后者的意思是研究或者科学,合起来就是研究古代人类生活和行为的物质遗存、重建人类的文化。柏拉图首次使用这个术语来泛指古代学术研究,严格地说它并不能确切表达考古学的真正内涵。日本在19世纪末引入欧美考古学时,为了替“Archaeology”找到一个合适的译名,借用了中国吕大临《考古图》一书的书名中的“考古”一词。20世纪初,这一译名又被中国学者从日文重新引入中国,并逐渐代替最初“Archaeology”的汉译“古物学”、“古物发现学”等成为通行术语。有学者研究发现目前只有中国和日本把这门学问翻译为“考古学”。这种术语翻译和理解上的微小差异,与当时学者对金石学和考古学学术定位的理解不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