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监管与股权再融资效率
分類: 图书,管理,一般管理学,财务管理,
作者: 徐军辉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81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35180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的具体研究工作按照以下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第2章):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本书从法律监管与资本市场的效率、政府监管与资本市场的效率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通过回顾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大量文献模仿了国外文献关于业绩下滑的几大原因,如信息不对称、自由现金流等。而从中国的实践来看,企业的再融资资格受到门槛制度制约,股权再融资资格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仍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和政府监管措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部分(第3章):理论分析。从配股政策变化的影响及企业行为特征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结论是政策对企业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企业融资后的业绩变化具有政策区间效应。
第三部分(第4、5章):实证研究。本书将配股事前、事中监管分为盈利要求、时间间隔、产业政策、大股东配股比例、配股比例、治理结构、股利政策、投资政策八个方面,采用OLS模
型、Logistic模型等检验各类行为特征对融资效率的影响。八个方面的结论从企业业绩角度基本支持了政府监管措施的变迁:盈余门槛越高,再融资后业绩下滑得越快;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发展速度慢,较难通过负债的形式获得急需的资金;配股比例高的企业融资后业绩更差,配股比例大于30%和小于30%的企业业绩存在着显著差异;大股东配股可以明显减少企业的业绩下滑,是否采用实物配股对企业的业绩没有显著的影响;无论什么原因造成的资金用途变更,均会造成企业业绩的显著下滑;配股前发放现金股利对配股当年业绩产生正面影响,配股后每一年是否发放现金股利与该年的业绩正相关,且发放股利的企业比不发放股利的企业业绩好;关联交易、大股东资金侵占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融资时间间隔为一年的企业业绩劣于融资时间间隔为两年、三年的企业业绩。最后,本书对配股的事后监管措施的市场反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事后监管没有发挥作用,违规企业具有一定的行为特点,和配股政策要求密不可分。
目录
序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基本概念
1.4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股权再融资效率:问题的提出及影响因素
2.2 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理论基础
2.3 政府门槛监管、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发展
2.4 政府监管与股权再融资:中国的实践
2.5 文献回顾后的反思及启示
3 配股政策变迁及其影响分析
3.1 配股政策变迁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3.2 监管政策与企业行为特征:基于博弈论的理论分析
3.3 监管政策变迁与配股企业行为特征:中国的实践
3.4 配股再融资后经营业绩变化的政策区间效应
3.5 本章小结
4 政府监管与股权再融资效率
4.1 政府监管与股权再融资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
4.2 分析与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违规行为事后监管的市场反应及企业的行为特征
……
6 结论及研究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1 绪论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企业的再融资效率问题是财务理论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各国的研究者都致力于就本国的实践来探讨企业再融资效率低下的原因,目前解释业绩下滑的主流理论有盈余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自由现金流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中国配股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有一定的解释力度,但是从中国的制度背景来看,这些理论仍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由于中国的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和政府监管行为始终相伴相随,因此探讨政府监管环境下企业业绩下滑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书正是基于法与金融理论、政府门槛监管和企业融资理论,以中国配股政策变迁作为研究背景,验证事前监管措施是否有利于遴选优质企业,事中监管行为是否有利于抑制企业的业绩下滑,事后监管措施是否能够对违规企业产生威慑作用。通过研究政府监管对再融资效率的影响,我们试图给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效率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证券市场的监管效率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质疑,监管机构往往身兼数职,对企业再融资的监管政策也发生了数度变迁,究竟这些政策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能否对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人们客观评价已有监管措施的效率,同时也可为证监部门制定监管措施提供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