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S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国际经济,
作者: 刘稚 主编
出 版 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6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12759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多篇,这些论文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经济走廊建设的现状、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讨和展望,就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对在这一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深人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在此次研讨会刚刚结束不久,2008年3月30~31日温家宝总理在老挝万象出席GMS第三次领导人会议,提出了成立GMS经济走廊论坛的倡议,得到了GMS其他国家及亚行的支持,并作为一项重要会议成果写入领导人会议宣言。2008年6月6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论坛在昆明正式成立。由此可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走廊建设仍将是次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本书选编了提交“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合作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20多篇论文,旨在为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们提供学术参考。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所有文章仅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
此次会议的东道主——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是中国西部高等学校中唯一的一所国际关系研究院,对东南亚和南亚问题的研究是该院的研究重点和特色,专门设有东南亚研究所和GMS研究中心。近年来,该院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大力加强对东南亚特别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与次区域国家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新的发展时期,根据云南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国际关系研究院将面向东南亚特别是次区域国家积极扩大招收留学生的规模,进一步推进与次区域国家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合作,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作出应有的贡献。
大湄公河次区域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相信,在次区域各国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经济走廊建设的步伐将不断加快,成为区域合作的纽带和桥梁,并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将呈现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目录
前言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
利用多重机制促进GMS经济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利益均衡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寻求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着力点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新进展及前景展望
“两廊一圈”框架下的昆明一河内一海防经济走廊建设
GMS南北经济走廊对中国暨云南省的意义、影响及发展对策
建设南宁一曼谷经济走廊拓展深化GMS经济走廊建设
冷战后日本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一
次国家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云南、广西为例
中国周边外交政策指导下的云南国际区域合作与亚行GMS经济合作项目
简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河流开发中的国际法问题一
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跨界民族因素研究
大湄公河次区域毒品问题与跨界民族问题的关系
跨境订单农业对老挝北部农村社区的影响——以勐腊县境外甘蔗种植为例
滇老玉米贸易研究——以西双版纳州与乌多姆赛省为例
建设红河流域绿色生态经济走廊的构想
韩国经济与GMS经济合作
论GMS经济一体化与该地区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大湄公河次区域中缅甸与中国及泰国的非正规经济关系
经济走廊建设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湄公河在解决柬埔寨发展困境中的重要性
“两廊一圈”:开启中越关系新篇章
书摘插图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
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由亚行牵头与澜沧江—湄公河沿岸的中、柬、老、缅、泰、越六国共同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部长级会议”,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来,在国际上一般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即把“大湄公河”作为澜沧江(中国境内云南段)和湄公河(流经中南半岛段)的统称。“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范围则涵盖中国云南、广西和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展以来,合作范围日趋扩大,机制也越来越复杂。本文拟对此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中国及云南省的参与对策。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特点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具有包含广泛合作内容的多领域性和包括众多参与方的开放性的区域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有关各方和各种机制都在发挥作用,次区域参与各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但由于发展水平、需求和在次区域内位置的不同,以及所参加的各种机制的对象、作用和性质的不同,也都有各自的利益和侧重需要沟通和协调,以便更加有效地推进次区域合作。这就需要全面分析各方和各种机制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意义、战略和目标,加强协调和合作,以达到“多赢”的目的。而且,“湄公河开发计划显示了这个中国作为地区政治领袖和经济发展推动力量在现实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这个多样化的、巨大的贫困地区所面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