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教程

分類: 图书,法律,法的理论,法理学,
作者: 邵晓红 主编
出 版 社: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1字数:版次: 1页数: 22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82371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在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整性的基础上,重点向学习者介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我国宪法和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在涉及部门法部分,结合内容编有案例,所选用的案例力求贴近社会生活,便于学习者阅读理解。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非法律专业的“法律基础”教学,也可作为普法教材和普法读物。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法的历史和本质
一、法的产生和法的历史类型
二、法的本质
三、法的特征
四、法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第三节 法律调整
一、法的创制
二、法的实施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
四、法的渊源和法律解释
五、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六、法律关系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的科学含义
二、依法治国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思考题
第二章 宪法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宪法关系、宪法渊源和宪法分类
三、新中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历史
四、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五、宪法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
四、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第三节 国家机构和基本制度
一、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二、国家机构体系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选举制度
五、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七、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
第四节 宪法实施
一、宪法实施的主要特点
二、宪法实施的主要原则
三、宪法实施的保障
思考题
第三章 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与行政法的概念
二、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三、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四、行政法律关系
第二节 行政组织与国家公务员
一、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
二、国家公务员
第三节 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二、行政行为的类型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和效力
第四节 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
一、行政许可
二、行政处罚
……
第四章 民商法
第五章 经济法
第六章 刑法
第七章 诉讼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本章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法的一般原理,包括法的产生、概念、法的创制与实施及法的作用与价值;另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等。
第一节 法的历史和本质
一、法的产生和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产生及其根源
法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末期,以金属工具的使用为标志,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使劳动产品出现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既使得占有他人的劳动成为可能,又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到原始社会解体先后出现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原始平等关系被破坏,私有制形成,社会成员日益分裂为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由于根本利益的冲突,原来的氏族习惯已不能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了。奴隶主阶级需要一种只反映本阶级意志、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行为规范,于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公共权力——法产生了。由此可见,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调整一定阶级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最初形成的法是习惯法,它大多是从原始习惯演变而来的。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国家机构的完善,立法经验的积累,成文法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