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和谐--当代国际基础教育课程理念发展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级教育,
作者: 薛国凤著
出 版 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字数:版次: 1页数: 27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0973595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理念影响乃至决定行动。从世界范围来看,分裂与异化的课程理念是造成当代课程发展不和谐的内在根源。历史经验、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需要一致表明,和谐课程理念将是促进人类社会、教育以及课程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本书依托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现实,从历史、理论、实践与比较等角度,就课程在人类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类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国际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理念发展、冲突与创新情况进行了多维的系统研究和分析。
作者简介
薛国凤,1974年生,河北唐山入。2003年于河北犬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主要从事国际教育研究、课程比较研究、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等。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近30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现主持教宵部课、题一项,参与其他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多项。
目录
第1章绪言
1.1问题的提出
1.1.1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理念问题
1.1.2课程理念发展的学理研究问题
1.2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1.2.1研究的意义
1.2.2研究的现状
1.3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1.3.1术语解释
1.3.2基本框架
1.3.3研究的方法
第2章课程、理念与人类发展
2.1课程与人类发展:课程本质的认识
2.1.1课程是人类文化通过教育延续的认识体
2.1.2课程是人类自我定义的核心内容
2.1.3课程是人类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解和看法
2.2课程理念发展的冲突与和谐:历史过程
2.2.1原始和谐:远古时期的课程理念
2.2.2分裂与异化:古典与近现代时期的课程理念
2.2.3走向新和谐:当代国际课程理念发展趋向
第3章 民族国家课程理念发展的创新机制
3.1 民族国家课程理念发展中的变异及影响
3.1.1培养“单面人”的课程理念
3.1.2经济工具论的课程理念
3.1.3社会控制论的课程理念
3.2 民族国家课程理念创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3.2.1课程理念创新的意义
3.2.2影响课程理念创新的相关因素
3.3 民族国家课程理念创新的方式与策略
3.3.1课程理念创新的主要方式
3.3.2课程理念创新的基本策略
3.3.3课程改革层级体系中的理念创新
第4章 从个人主义到学术卓越: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理念发展考察
4.1美国课程理念创新的历史考察
4.1.1斯宾塞理念与课程社会功效的倡导
4.1.2 实用主义理念与课程进步主义传统的形成
4.2 当代美国课程理念的发展与创新
4.2.1影响美国课程理念发展的时代因素
4.2.2当代美国课程理念的转变与创新:进程与特征
4.3 当代美国课程理念发展策略分析
4.3.1教育压力集团:先行者的行动
4.3.2联邦与州政府:支持者与管理者的作用
4.3.3学校与教师的实践策略转变
第5章从自由传统到国家干预:英国基础教育课程理念发展考察
5.1 英国课程理念转变的历史考察:从新教育到功利主义
5.1.1“新教育”理念与科学技术课程的引入
5.1.2功利主义理念下的学科课程模式建立
5.2 当代英国课程理念的发展
5.2.1 影响英国课程理念发展的时代因素
……
第6章从国家主义到教育民主:日本基础教育课程理念发展考察
第7章走向和谐的国际基础教育课程理念:比较研究
第8章从功名伦理到服务社会:中国新课程改革理念发展考察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1章绪言
人拥有观念。
人的观念来自人改造社会与自然的实践。在实践中,人获得观念并改造观念。人的观念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观念本质上属于一种认识,当一种认识基于某种或某些特定原则并足以构成一个相对系统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系时,我们便可以称其为一种理念。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理念是有关某一事物发展的认识体系,指导着有关该事物发展理论的形成并作用于事物发展的实践。
课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课程理念是有关课程的一种认识体系,包括对课程功能、目的、价值、内容、结构等的认识,指导着课程理论的形成并作用于课程实践,同时也从课程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由于课程伴随着人类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而出现与发展,所以自课程出现之日起,有关课程的认识或理念亦隐含在其中获得自为发展。但是,有意识的课程研究及其课程理念研究则是在正式课程领域出现后才蓬勃发展起来的。
据现代课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人与社会一直是影响课程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围绕着这些因素而形成的各有侧重的价值取向,如注重知识、注重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关注儿童自身发展需要等表明了国际范围内不同的课程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课程的不同认识,或者不同的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