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金国华主编
出 版 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1字数:版次: 1页数: 69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07454953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160年前,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徘徊于欧洲之际,就预示了世界历史的苍穹将出现新纪元的瑰丽晨曦。马克思主义以其对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而具有强大的真理感染力与号召力,作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发和指引着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向着剥削和压迫自己的邪恶势力、向着“黑白颠倒”的资本主义世界宣战。从此,四海云水翻腾、五洲风雷震荡;旧世界在风雨飘摇中改变格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不同国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旺盛生命力的表征。
本书分为社会政治发展篇、经济发展篇、城乡社会发展篇、法治建设篇、教育教学篇这五篇,收录了30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路径选择、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特点、从城市安全视角看农民工城市经济适应过程中的问题和谐社会视野下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等众多学术成果。
目录
序言
社会政治发展篇
30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的历史透视
论邓小平理论对教条主义的颠覆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实事求是:从空想迈向真理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
人民代表的含义及特点
坚持与发展:从集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性、学科独立性和研究前瞻性
浅析改革发展的新理念——“以人为本”
论政法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30年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
重中和,轻变革——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战略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精神的建构与制约——以央视新闻改革为例
城市社区民主建设与制度性约束——上海市居委会改革个案研究
经济发展篇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特点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成就
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中国发展的思考
外资并购的发展趋势、正负效应及应对之策
城乡社会发展篇
论公共安全、风险社会与科学发展
从城市安全视角看农民工城市经济适应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农村土地权利制度创新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上海城市社会救助30年回顾与展望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制度改革初探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性存在的变迁:从生殖到符号
新时期老年婚姻热点寻踪
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实证研究
物业管理及其立法历史追溯
简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市民社会与20世纪初上海自治请愿运动
法治建设篇
和谐社会视野下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宏观思考
简论中国经济社会法治建设的立法取向——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经济法学的回顾与展望
30年来中国企业改革及其立法
法律监督视野下的人权保障
论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条款变迁
论危机中的司法信任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30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法的变迁
中国反倾销实践与立法
论改革开放下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制度及其完善
改革开放30年密织反腐防腐天网
改革开放30年刑罚轻刑化改革探索
僭越司法职权犯罪探讨
论我国行政诉讼领域举证责任制度
试论我国法律如何设定行政行为公定力——兼论应否承认行政相对人的“抵抗权”
社区矫正的惩罚功能不容忽视
中国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人类中心”是环境法立法目的的价值定位
我国节能法律制度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的几个问题
试论安乐死立法的渐进性
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我国体育法治的完善
教育教学篇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演变及特点
本科学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变迁与前景展望
心理和谐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商务英语”学科发展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六级考试的发展情况
新型法律人才培养中的计算机教育
社会学的视角: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本主义转向
书摘插图
社会政治发展篇
30年来中国政治学研究路径选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冲破了“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这一指示直接推动了政治学科的恢复与重建,并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石。
中国政治学30年的发展,是一个逐步科学化的过程,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乡村政治建设、法治精神倡导、市场经济兴起、公民社会成长、基层民主发展等是紧密联系的。正是在这一社会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学研究路径与方法也逐渐从传统经验理论转向社会实践,从传统“国家政治学”趋向“社会政治学”,从阶级政治转向利益政治,从“庙堂”、“象牙塔”走向市场、田野,呈现出一系列的现代政治学的特征。政治学已经成为政府决策制度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专业知识工具。本文谨就其中的两个重要特征,即“以人为本”和“政治社会化”作一简要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政治主要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在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中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存在;政治生活的本质和内涵也已发生深刻变化,但政治概念却没有随着社会变迁而与时俱进,仍“以阶级斗争为纲”,将阶级斗争作为政治观的核心,一切政治关系都被简化为阶级关系,阶级斗争思维成为唯一的政治思维,致使“左”倾错误思潮和各种政治运动在社会横行,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