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

分類: 图书,艺术,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作者: (美)布鲁姆,(美)伯尔曼,(美)纽曼编著,汤亚汀等译
出 版 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55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303569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由15篇小型民族志个案组成,围绕书名的关键词主题,再分为四大部分,即:1)音乐与历史经历;2)权威与诠释;3)中间人与协调者;4)音乐的再现与更新。第一部分的四篇文章,反映了音乐或其表演如何构建历史的经历——巴西苏亚人迁徙的历史;南非巴索托民工的历史;西非尼日利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史;比较音乐学的历史所构建的阿拉伯世界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第二部分的所谓的权威分别是:孟加拉的“嘎拉纳”音乐家弟子群,印度伊斯兰教苏菲派的世袭音乐家“格瓦尔”,秘鲁西班牙一印第安混血的梅斯蒂佐人音乐家,波兰和乌克兰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机构,对前两例的历史诠释置于一种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的框架内;对后两例的历史诠释则符合了当今政治的需要,即现代性的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且诠释都是“多声部”的,即当地各族群和作者本人的多方位诠释。第三部分所谓的中间人角色分为两类:作为东西方中介的印度音乐家香卡和法国青年丰通,作为当地跨部落中介的土著表演者兰利和土著音乐学家梅德福和印度中部土著蒙达人。第四部分音乐的再现和更新,则以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的音乐和以色列德国犹太移民的音乐为例,而略为不同的是北美印第安黑足人两个部落歌曲的趋同现象。
目录
序:民族音乐学家与现代音乐史
第一部分 音乐与历史经历
1.当音乐创造了历史
2.民族音乐学及传统的意义
3.“居居”乐的历史:关于社会音乐实践的理论
4.早期民族音乐学家的历史世界观:1932年开罗的一次东西方的相遇
第二部分 权威与诠释
5.孟加拉毗湿奴城的嘎拉纳:历史诠释与权威基础
6.苏菲派音乐以及口头传统的史实性
7.秘鲁排箫风格的历史和诠释的策略
8.音乐机构以及波兰和乌克兰农民的民族意识
第三部分 中间人与协调者
9.拉维香卡:传统音乐和现代性的协调者
10.18世纪音乐品味的鉴赏家
11.阿采利兰利与一种消失的跨部落传统
12.音乐以及焦达纳格布尔部落——种姓互动的历史
第四部分 音乐的再现与更新
13.特立尼达:费利西蒂的印度、东印度与西印度音乐
14.黑足人歌曲传承中的稳定性,1909-1968年
15.以色列的德国犹太人和室内乐:西方音乐史中的民族音乐学意义
跋:范式与故事
参考书目
撰稿者简介
民族志新写作与历史重构的故事(代译后)
书摘插图
第一部分 音乐与历史经历
1.当音乐创造了历史
安东尼西格/闻涵卿译
有关美洲印第安歌曲的文献指出:许多美洲族群演唱的歌曲都源自其他社区,尽管他们不懂那些歌词的语言,但还是常常保留歌曲的原词。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 1954)附带着说起过这个情况,并提到了《鬼魂舞))(Ghost Dance)、美洲印第安人的教会,以及平原印第安(Plains Indians)各社群偏爱演唱对方歌曲的习性。阿兰梅里亚姆(Alan Merriam,1967)在讨论美洲扁头(Flathead)印第安人歌曲的起源时指出:歌曲既可以由梦幻者个人从超自然生灵那里习得,也可以通过引入其他族群的新歌而习得。贝弗利卡瓦那(BeverleyCaVanagh)在研究[加拿大印第安]阿尔冈昆人的赞美诗的论文(1985)中也提到:在传教士到达他们社区很久之前,阿尔冈昆人就已经想方设法地从传教士那里弄到了赞美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