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管理报告(2009)
分類: 图书,经济,保险 ,
作者: 吴定富 主编
出 版 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出版时间: 2009-4-1字数:版次: 1页数: 363印刷时间:开本: 大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513491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如何对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和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保险业面临的严峻挑战。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一步凸显了加快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得要性。
深刻认识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1.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是保障服务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2.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是有效应对我国巨灾风险的迫切需要;3.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是更好地发挥保险功能和作用的需要。
建立以保险为重要内容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是现实选择:1.保险是有效应的市场化机制;2.保险是提高巨灾风险管理技术的着力点;3.再保险是保险业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的有力保障;4.政府推动、政策支持是保险业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
努力推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1.扩大保险覆盖面,全方位参与巨灾风险管理;2.努力提升保险业自身能力,全过程参与巨灾风险管理;3.加强相关研究,逐步建立、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保险业在巨灾区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刚刚起步。展望未来,责任重大,但更加充满信心。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支持下,保险业在防范化解巨灾风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一定会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目录
推动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代序)
上篇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论巨灾风险的综合防范
中国的典型地震灾害与地震巨灾保险研究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
浙江省台风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洪水风险管理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为例
推动建立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代序)
上篇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论巨灾风险的综合防范
中国的典型地震灾害与地震巨灾保险研究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
浙江省台风损失补偿机制研究
洪水风险管理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为例
书摘插图
上篇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论巨灾风险的综合防范
一、汶川地震灾害及其损失评估
(一)汶川地震及其主要特征
1. 汶川地震发生的背景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共同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形成了23条主要地震带,其中将中国大陆分隔为东西部的南北地震带尤其引人关注。南北地震带从20世纪至今已经发生过29次7级以上强震,其中4次8级以上地震。就7级以上地震发生频度而言,南北地震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高的地区之一。汶川8级特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具体位于和四川盆地交接处的龙门山活动断裂带中。龙门山断裂带由一系列北东向展布的逆断层构成,沿地表可连续追踪约200千米,其长度足够孕育产生强地面震动的破坏性地震(陈顒,2008;马宗晋等,2008)。
2. 余震序列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观测资料,截至2008年8月9日16时,汶川8级地震发生后,共记录到余震22 982次,其中4级以上余震251次,5级以上余震38次,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余震为2008年5月25日16:21时四川青川县6.4级地震。汶川8级地震的主震属于板内逆冲型地震,余震分布在长约300千米、宽40多千米的狭长区域内。震区5级以上余震主要分布在南北两端,最大的6.4级余震发生在北端。余震整体上由西南向北东发展。根据地震序列分析和地震频度分析,目前余震发生的频度已经明显降低,但是余震震级却有上升趋势,这说明地震能量仍存在集中释放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