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

分類: 图书,医学,药学,药学理论,
作者: 张继稳,顾景凯编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28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4558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的第一部专著,共分为四篇,按照缓控释制剂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编排,释放动力学、吸收动力学和血药动力学三篇系统地总结了化学药物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理论和重要模型;第四篇介绍了多组分中药释放动力学研究的新理论——“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全书共19章,系统阐述了药物释放、吸收动力学及血药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以物质组为对象的中药给药系统药物动力学评价新理论、新方法,为阐明多组分中药给药系统的药物动力学提供方法基础。
本书可供从事缓控释制剂开发的企业人士、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人员参阅,也可作为药学、中药制剂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教材和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释放动力学
第1章 扩散动力学
1.1 Fick第一定律
1.2 Fick第二定律
1.3 Fick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间的关联性
1.4 Fick定律的拓展
第2章 溶出动力学
2.1 扩散层模型
2.2 同质性与异质性
2.3 溶出曲线的比较
第3章 缓控释制剂释药机制与释药动力学
3.1 概述
3.2 扩散控释的动力学模型
3.3 溶胀控释的动力学模型
3.4 溶蚀控释的动力学模型
3.5 渗透控释的动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第4章 缓控释放制剂的质量控制
4.1 释放度测定条件的选择
4.2 释放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4.3 释放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第二篇 吸收动力学
第5章 药物吸收的生物药剂学基础
5.1 药物的跨膜转运
5.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参考文献
第6章 药物吸收的动力学模型
6.1 伪平衡模型
6.2 质量平衡方法
6.3 动力学模型
6.4 不同模型的比较
6.5 最大吸收剂量的估计
第7章 药物肠道吸收的实验模型
7.1 引言
7.2 模拟胃肠道药物吸收的理论模型
7.3 原位模型
7.4 体内模型
7.5 细胞模型
7.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缓控释制剂药物吸收动力学
8.1 Wagner-Nelson法评价吸收动力学
8.2 剂量分割法评价缓控释制剂吸收动力学
8.3 释放分割法评价缓控释制剂吸收动力学
8.4 缓控释制剂吸收动力学评价中常见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血药动力学
第9章 概念与理念
9.1 基本概念
9.2 经典药动学评价缓释、控释制剂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9.3 建立缓释、控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理论的意义
第10章 缓控释制剂药动学的经典理论基础
10.1 隔室模型分析
10.2 速率过程
10.3 药物的ADME过程
10.4 剂型的释放过程
10.5 Dost剂量相应面积定律
第11章 典型释放的血药动力学
11.1 血管外给药—级释放血药动力学
11.2 血管外给药零级释放血药动力学
第12章 缓控释制剂血药动力学基础方法
12.1 剂量分割法
12.2 释放分割法
12.3 数学分离法
第13章 常见非经典释放的药物动力学
13.1 Higllchi释放
13.2 双指数释放
13.3 其他非经典释放
第14章 缓控释制剂多剂量给药血药动力学
14.1 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内给药零级释放多剂量给药
14.2 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内给药零级释放多剂量给药
14.3 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内给药—级释放多剂量给药
14.4 缓控释制剂多剂量给药血药动力学
第15章 单室模型药物—级释放制剂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计算
15.1 方法准确性研究
15.2 准确性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篇 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
第16章 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16.1 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概述
16.2 中药缓控释制剂信息分析
16.3 中药缓控释制剂制备技术
16.4 中药缓控释制剂药动学研究
参考文献
第17章 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原理
17.1 中药物质组的含义
17.2 中药物质组基本属性
17.3 物质组量化的基本原理
17.4 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
17.5 物质组释放同步性
参考文献
第18章 中药物质组释放动力学应用研究
18.1 银翘解毒丸释放动力学
18.2 银翘解毒片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研究
18.3 银翘解毒片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稳定性研究
18.4 银翘解毒丸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的可视化评价
18.5 可视化评价银翘解毒片物质组释放特征及其同步性
18.6 银翘解毒片物质组释放特征稳定性的可视化评价
参考文献
第19章 多组分中药释放特征的体内外相关性理论初探
19.1 中药制剂的分类
19.2 中药制剂溶出度/释放度的数学模式
19.3 多组分中药制剂的体内外相关陸方法
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篇 释放动力学
第2章 溶出动力学
药物溶出的基础环节是固体药物与液体或溶出介质的组分间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固液界面,所以溶出动力学依赖于三个因素,分别是溶出介质向固液界面流动的流速、界面上的反应速率,以及溶出药物从界面向主体溶液扩散的速率(图2.1)。溶出过程的限速步骤可能是扩散或反应速率,这取决于哪一个是较慢的过程。界面反应和分子扩散的重要性(图2.1,步骤2和步骤3)取决于固体微环境中的流体力学情况。例如,在体外溶出试验中,当从外部施加强烈的搅拌而引起强制对流的时候,扩散现象可以忽略。图2.1中的界面反应(步骤2)和药物扩散(步骤3)依赖于溶出介质的组成。同样,各机制的重要性由于药物性质和介质的组成的差异而不同。可以想象,由于体内环境下的流体力学十分复杂,目前关于体内环境下流体力学的知识有限,胃肠液的组成具有位置和时间依赖性,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溶出变得非常复杂,从而使得建立体内外相关性的工作变得十分艰巨。
本领域的早期研究形成了解释溶出机制的两种主要模型:扩散层模型和界面屏障模型。这两种模型都假定在固体表面存在非搅拌水层(stagnant liquid layer)。根据扩散层模型,溶出过程的限速步骤是药物溶出分子通过非搅拌水层的扩散速率,而不是固液界面的反应速率。对于界面屏障模型,溶出过程的限速步骤则是药物从固相向溶液转移的起始阶段,即在固液界面的反应。
尽管扩散层模型应用最广,但也有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模型。当前流行的扩散层模型基于所谓的有效扩散界面层的结构,该结构高度依赖于流体力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Levich建立了对流一扩散理论并显示固体向溶液的转运是由液体流速和扩散一起控制的。换句话说,扩散和对流对药物从固相向溶液的转运都有贡献,而且也适用于中等搅拌的情况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