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寒武纪古生物研究成果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龙山生物群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古生物学,
作者: 杜汝霖 等著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14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3554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编者们近三十年来对龙凤山生物群研究长期积累的一个全面系统的总结。书中详细地论述了龙凤山生物群的命名由来与发展、分布、层位与时代、门类与属种、生态、生物组合、生物演化位置、地层意义与国内外生物群对比等;系统地描述了宏观藻类化石和遗迹化石,并探讨了宏观藻类的生物分类和归属。全书内容丰富,是对前寒武纪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与总结了青白口纪龙凤山生物群的命名由来与发展、产地分布与时代、门类与属种、生态与环境、与国内外生物群对比,并深入探讨了宏观藻类的生物分类和归属问题。本书在系统论述地球早期生物起源与演化的基础上,阐明了龙凤山生物群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位置和地层意义。
本书对研究前寒武纪生物演化、生物群落分类、生态、环境及地层意义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供地质科研、地层古生物、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龙凤山生物群命名的由来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龙凤山生物群的分布与时代
第一节 龙凤山生物群的产地与分布
第二节 龙凤山生物群的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龙凤山生物群的门类与属种
第一节 宏观藻类
第二节 宏观藻类的形态特征和描述用语
第三节 龙凤山生物群中宏观藻类的分类
第四节 遗迹化石
第五节 可疑后生动物化石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龙凤山生物群的生态与环境
第一节 怀来龙凤山长龙山组的岩相分析
第二节 龙凤山生物群的产出规律
第三节 龙凤山生物群的生态环境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龙凤山生物群与国内外生物群对比
第一节 与国内生物群的对比
第二节 与国外生物群的对比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龙凤山生物群中宏观藻类生物分类及归属的探讨
第一节 宏观藻类的生物分类及归属问题的争议概况
第二节 宏观藻类的分析与测试
第三节 河北怀来龙凤山区长龙山组微古植物分析
第四节 宏观藻类分类问题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龙凤山生物群在生物演化及地层上的意义
第一节 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历史简述
第二节 龙凤山生物群在前寒武纪生物演化中的位置
第三节 龙凤山生物群在宏观生物演化中的意义
第四节 龙凤山生物群的地层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化石描述
第一节 宏观藻类化石
第二节 遗迹化石
第三节 可疑后生动物化石
中国新元古代青白口纪龙凤山生物群摘要
THE NEO-PROTEROZOIC QINGBAIKOU PERIOD LONGFENGSHAN BIOTA IN CHINA(Abstract)
索引
拉丁文化石学名索引
图版说明
图版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龙凤山生物群命名的由来与发展
龙凤山生物群或怀来生物群,是指在河北北部(包括北京、天津部分地区)、辽宁西部的燕山地区及辽南地区青白口系骆驼岭组(长龙山组)发现的以龙凤山藻(Longfengshania)为代表,包括多种共生宏观藻类(Macroalgae)和遗迹化石,一个有时代和区域特色的后生生物群落的总称。
1976年杜汝霖和李培菊参加了原地质部重点项目“中国震旦亚界”科研工作。1978年8月在河北怀来调查青白口系时,在龙凤山南坡骆驼岭组(长龙山组)二段底部粉砂质岩及黏土岩中发现宏观的藻类化石,其中有一新类型很独特,即叶状体或片状体边缘有一似叶柄突出物,尖端逐渐收缩,似有叶和茎分化的趋势,因此定名为龙凤山藻,记入《燕山西段震旦亚界》研究的论文中。在1979年国家地质总局召开的“中国震旦亚界”评审交流会上进行交流,并汇集成论文集于1980年出版(杜汝霖和李培菊,1980)。
1980年杜汝霖、郑学信和李培菊对在河北怀来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发现的多种藻类实体化石的产地、层位、时代、化石特征、类型及重要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论述。鉴于该藻类化石组合与已往发现的生物群都不甚相同,又是我国时代较早的宏观藻类群落,因此,建议以怀来生物群来命名(杜汝霖等,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