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综合研究
分類: 图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普通生物学,
作者: 孙鸿烈主编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8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30244628包装: 精装编辑推荐
经过20年的发展,CERN已经成为我国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要野外平台、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生态学科技领域人才培养的摇蓝、国内外生态科学学术交流的窗口、中国生态与环境信息交流和数据服务中心。在过去20年的艰难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凝聚着中国科学院几代科技人员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为了配合CERN 2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组织一批中青年学者编写了本书;其主要内容包括CERN发展历程的回顾、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生态系统联网综合研究和CERN的发展战略布局。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地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成立20年来的主要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农田、森林、草地、荒漠、水体等各类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研究与试验示范,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碳循环、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功能、大气环境等联网和综合研究。另外,本书还总结了CERN成立2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布局。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地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设计及建设的历史回顾
引言
第一节 CERN的设计及建设
第二节 CERN的基本任务、建设工程的设计特点及主要任务
第三节 CERN在知识创新工程过程中的发展
第四节 CERN联网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农田生态系统
引言
第一节 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演变、生产力及环境效应
第二节 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
第三节 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规律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生产力
第五节 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建设
第六节 循环农业与农田生态环境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
引言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第二节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优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草地生态系统
引言
第一节 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间的关系
第三节 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第四节 草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第五节 放牧生态及草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
第六节 草地虫害、鼠害及其防治
第七节 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荒漠生态系统
引言
第一节 荒漠植物适应性
第二节 沙漠化及其治理
第三节 草原化荒漠带沙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第四节 荒漠绿洲建设与管理
第五节 重大工程的沙害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湿地生态系统
引言
第一节 湿地水文过程与生态效应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驱动机制
第三节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表征与评价指标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淡水湖泊水体生态系统
引言
第一节 主要生源要素与初级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二节 N/P与蓝藻水华发生结构演替的关系
第三节 牧食者对初级生产者的下行效应
第四节 湖泊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海湾生态系统
引言
第一节 海水养殖生态学
第二节 海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海湾生态系统长期变化与演变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
引言
第一节 CERN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联网观测研究概述
第二节 北方农田生态系统作物耗水特性及其区域差异
第三节 我国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的水文过程及其差异
第四节 北方沙漠化带植被一水分关系及其空间分异规律
第五节 我国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特征与水汽来源判断
第六节 不同区域陆地生态系统水质状况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引言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概述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控制因素
第三节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源功能的时空变化与控制机制
第四节 生态系统管理对碳循环的影响和碳汇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引言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联网研究的进展
第二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生产力
第三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土壤质量演变
第四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环境效应
第五节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的驱动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引言
第一节 CERN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监测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中国陆地水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
引言
第一节 中国水体环境质量
第二节 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第三节 水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
引言
第一节 CERN大气环境变化联网观测研究概述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辐射环境变化
第三节 陆地生态系统气溶胶光学厚度变化
第四节 陆地区域大气臭氧浓度变化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CERN的发展及其战略布局的思考
引言
第一节 现代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特征及其生态系统研究的科技任务
第二节 2l世纪生态系统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及CERN的发展的机遇
第四节 CERN发展的思路与优先科技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设计及建设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CERN的设计及建设
一、中国科学的早期野外生态站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生态学家结合国家建设任务,以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主体,组织了各类综合考察,系统收集和整理了我国的自然、社会和资源利用及区域开发方面的资料,开展了大量野外科学考察与观测研究。这些综合科学考察主要包括热带橡胶林地及农垦地的调查,在西藏、黄河中上游、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南以及南方亚热带山地的科学考察等。这些考察成果不仅为我国地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我国开创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先河。
我国的生态学者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各类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定位观测研究。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就建立了几个定位试验站,并开展了小规模的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之后,在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带动下,一批重要的生态站陆续建立,逐步形成了由寒带至热带、从高山到滨海,代表天然森林、草原、荒漠、农田、草地、绿洲、海湾以及一些复合经营的人工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台站体系。这些生态站的建设和发展为CERN的组建奠定了基础,而科学家们长期的科学实践和技术攻关,以及其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也为CERN建立观测、研究和科技示范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智慧,并为CERN形成团结合作、网络管理的体系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二、CERN建设项目的立项过程
CERN的组建是从一个研究项目开始的。1986年秋,中国科学院正酝酿关于体制和学科发展改革,当时的林业土壤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开始讨论,并草拟了关于中国科学院应大力加强我国资源、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建议,1987年2月的院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对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农业研究网络的几点建议》(后简称《建议》)的提案,其中提到了建立研究网络、研究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和信息处理网络化的设想,得到了院领导的重视。1987年9月,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简称资环局)组织专家对林业土壤研究所沈善敏研究员提出的《建议》开展讨论,后来由资环局赵剑平副局长写了《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试验站网络体系建设》的报告。1988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台站网络会议,1988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沈阳召开了第二次台站网络会议,孙鸿烈和叶笃正两位副院长到会参加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