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含光盘)
分類: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其他各部门经济,
作者: 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主编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54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97081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的年度报告,由来自全国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完成。具有权威性高、信息量大等特点,受到社会广泛认同。
本书立足于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或严格的城市调查,全面跟踪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走向,实证研究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深入馔读国内外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城市发展正面临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使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从数量扩张向品质提升的全面转变,强调民生与环保,更加凸显城市发展的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加深,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又使城市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城市发展必须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改革与探索中前行。
内容简介
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的2007~2008年度分析报告(城市蓝皮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组织来自全国有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完成。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分为总报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环境篇、建设篇、管理篇、实证篇八个部分,立足于国家权威的统计数据或严格的城市调查,全面跟踪中国城市发展进程,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走向,深入解读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并对一些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报告认为,2007~2008年对于中国是风云跌宕、大事频出的两年,中国城市作为工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也承受着环境污染、社会民生保障的重负。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使得中国城市发展加快转型,城市增长出现了从数量扩张向品质提升的全面转变,强调民生与环保,更加凸显城市发展的质量要求。但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城市经济受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从2007年的繁荣顶峰转入2008年以来的持续增长下滑。经济调整给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其影响迅速由经济领域传导到社会领域,改革开放30年城市发展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来。城市发展在改革与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加速转型”与“寻求突破”是2007~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
报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全面回顾了2007~2008年度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情况和阶段特征,系统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对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报告强调,面对危机,中国城市发展或就此停滞失色,或涅槃重生,都有赖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和重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目录
加速城市发展转型提升城市增长品质(代序)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态势分析与预测
综合篇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趋势与特征
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综述
经济篇
中国城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的现状与创新
社会篇
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
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2007~2008年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建设状况
环境篇
2007~2008年中国城市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回顾、现状与展望
建设篇
2007~2008年中国城镇住房建设
大城市公交体系建设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研究
基于社区的城市规划尝试
2007~2008年中国城市建筑观察
管理篇
中国城市管理的法规建设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2007~2008年度中国城市信息公开化建设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的编制外用工管理
实证篇
杭州: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的实践与经验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
郑州: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实践与思考
南昌:城市科学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与思考
无锡:建设“美者优存”的城市探索与实践
书摘插图
综合篇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趋势与特征
一城市化现状特点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这样,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公有、民营和外资三种经济成分的比重分别是23%、56%和21%。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结构为:公有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外资经济为辅助,三者大体上成鼎立之势。这样的动力结构,就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条件。
(二)城市化模式演变成计划、市场和外向三种模式并存的格局
城市化动力成分和动力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自然会带来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在公有经济基础上,城市化形成了计划机制和模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民营经济基础上,又出现了市场机制和模式。同时,随着外向经济的发展,在外资经济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外向机制和模式。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与动力结构的演变相适应,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模式也转变成计划模式为主导、市场模式为基础、外向模式为辅助的格局。从总体上说,这样的模式结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兼顾了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