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选集(全十册)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近现代当代哲学,
品牌: 南怀瑾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309036980
·条形码:9787309036985
·包装版本:2006-06-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套装数量:10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南怀瑾选集》的作者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离藏以后,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不久归隐于杭州天竺山、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近年迁居香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复旦大学出版社为国内最早出版南怀瑾著述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怀瑾著述数量最多、品种最为齐全的一家出版单位。所出的南怀瑾著述总计有二十四种,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南怀瑾先生的这些著述汇编成十卷,精装印行,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的需要。
作者简介南怀瑾,华夏智业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
青年时代,正值抗战军兴。南怀瑾先生毅然辞亲远游,曾任教于中央军校,又入华西坝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其服务社会大众。其时,每逢假日闲暇,胤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复于青城山灵严寺,有缘结识名重一时的川北禅宗大师袁焕仙先生,遂拜门墙,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追随袁先生左右,潜心研修佛学。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万万卷,印证个人修持所得,遂至终身受益无穷。1945年,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派,得到贡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传,佛法修持更为精湛,得到白教、黄教、红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证,被承认为密宗上师。
媒体推荐书评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一户书香门第之家,现年85岁。他幼蒙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之学。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时值青年的南怀瑾投笔从戎,跃马于西南边陲。尔后返蜀,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金陵大学。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曾隐遁于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通读卷帙浩瀚的《大藏经》。旋走康藏,参访密宗大德,对藏传佛教的各派学说均有精深的研究。离藏以后,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回到家乡。不久归隐于杭州天竺山、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去台湾以后,先后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传学于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近年迁居香港,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复旦大学出版社为国内最早出版南怀瑾著述的出版社,也是出版南怀瑾著述数量最多、品olutely全的一家出版单位。所出的南怀瑾著述总计有二十四种,基本上都是他的代表作。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将南怀瑾先生的这些著述汇编成十卷,精装印行,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的需要。各卷收录情况如下:
第一卷:《论语别裁》
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
第三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第四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五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六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第七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八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
第九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第十卷:《原本大学微言》。
目录
南怀瑾选集:第一卷(论语别裁)
出版说明
再版记言
前言
学而第一
三言四语
……[看更多目录]
序言儒师帝王鉴 ——张居正眼中的《论语》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过这样一番话:“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船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先生的这番评说,即道出了《论语》广布于民间最为真实的景象。
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论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或许这也可以作为钱穆先生对《,论语》饶有趣味的一项注释。北宋名相赵普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位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的名臣晚年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宗赵光义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由此不难看到,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对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重要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而言,无论何种原因,一本拥有大量读者的书总是极具吸引力的,何况又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书,一本我们身边的人,以及我们接触到的书籍中每每提到的典籍。或许,这种好奇即是一种吸引。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够说上《论语》中的一两段精辟的语句,诸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脍炙人口的佳句。有的人甚至对《论语》早已烂熟于心。读者不仅能够从《论语》中获得较原文更为准确深刻的领悟,还会由此得到启发,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论语》的真谛,却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心灵过上快乐的生活。
阅读《论语》,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而作为这部书的主角孔子,自古就被誉为“圣人”。西汉司马迁曾做过这样一个颇为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远不及布衣孔子,足可以万古流芳,成为圣人。
孔子毕其一生的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后续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历代大儒对《论语》的注释、解读也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从一千七百多年前何晏的《集解》到八百年前朱熹的注释,及至一百七十年的刘氏《正义》…… 民国的程树得曾把相关书目统计过,大致有十类四百八十多种,二百万字之巨。这还是留存下来有名目的,如果添加上近些年的注释解读,考虑流失散落的注释解读文本,这数字怕是会更惊人。
历代有关讲评《论语》的经典之作,现如今想要看到也并非难事。而现在为大家呈现的则一本别具特色的诠释《论语》的著作,作者张居正是万历首辅,他所讲评的《论语》是专为万历皇帝所作,几百年来一直是内阁的典藏经典著作,非常人所能见也!全书以明代的白话体诠释经典,在经典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一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张居正,这位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在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之将倾,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无疑是最为成功和杰出的改革家,但他同样还有不被人们所熟知的身份——帝师——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老师。万历皇帝初为太子的时候仅有四岁,六岁出阁读书,为其发蒙的便是张居正。张居正的学术思想是博采众家之长,有法家、也有儒家,还有兵家、历代理财变法之学,甚至还有黄老学说。他的思想虽然不是主推儒家,但是儒家对于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他肯定是不敢忽视和小看的。
在普通百姓看来,贵为天子之师,自是高不可攀。然而帝王师除了“师 ”的身份而外,仍旧是“天子脚下一臣尔”。尽管皇帝是学生,却高坐于殿上听讲,而老师则跪着进学。仅凭这一点来看,可知所谓的帝王师,不过是更受尊敬的仆人罢了。因而,在皇帝面前讲学,老师大都战战兢兢,除了按先帝的遗训讲述孔孟之道外,哪里还敢掺杂自己的经邦济世之语? 然而,对于孔孟学说,张居正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不拘泥于儒经章句,也不赞成受制于先儒的具体措置,主张“明大体”,“认本真”。
基于此,张居正在教导小皇帝的时候,并不是让其死读四书五经的,而是积极地来引导,循循善诱,让其参悟经书之后的内容,这恰恰刚好和孔子在讲学的心境、语境是不谋而合。比如在讲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段时,张居正的言说仿佛使人看到孔子在讲堂之上一本正经地对学生们说,红烧肉一定要切成方块!不禁使人联想见孔子的另一面。阅读《论语》,我们不仅能够体味孔门独家修身秘籍,更能透过张居正的评说,认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现实的世界充满着生命活力,五彩斑斓。而孔子似乎是灰色的,晦涩的,艰深的,难以琢磨的,因而我们才要将理论的灰色和缤纷的实际链接起来。也正是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品读经典,感悟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