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 雪莱 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中英双语)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诗歌词曲,外国,欧洲,
品牌: G.G.拜伦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页码:22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09002186
·条形码:9787509002186
·包装版本:2007年5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拜伦雪莱济慈抒情诗精选集》是在诗歌愈见迷离的今天,我们要高规格推出一本诗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而拜伦、雪莱、济慈更是其中翘楚。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穆旦的诗歌被推崇为“白话以来最值得阅读的”。穆旦的翻译因为是“诗人译诗”,更被推崇为绝对的权威译本。选编精良,中英文对照,填补市场空白。
王小波在谈到穆旦先生译作时曾说:“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比鞭子还有力量的鞭策。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记住他们的名字,读他们译的书,是我的责任。”
[关于本书]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而拜伦、雪莱、济慈更是其中翘楚。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仍是任何一位文学爱好者、尤其是西方文学爱好者、诗歌爱好者的必读。三位诗人的共同点是卓越的文思和早逝的宿命。拜伦36岁,雪莱30岁,济慈26岁。或者说正是因为他们过于凝练的生命,才使诗意爆发得愈加蓬勃。
诗人生命的传奇、坎坷无疑会让让读者的爱戴更浓厚、长久。
穆旦也是如此。
出身于海宁望族,和金庸先生为堂兄弟。11岁开始写诗;17岁入清华大学;20岁参加校护卫队,随校转移昆明,亲历了“世界教育史上艰辛而具有伟大意义的长征”,步行3500里,历时68天;22岁执教西南联大;24岁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几度在生命的边界穿梭;27岁任《新报》主编;31岁赴美留学;33岁毕业,毅然归国要报效祖国;两年的短暂平静后,是长达十余年的迫害,直至生命终结。
苦难对于中国人而言,不算特别。特别的是穆旦的坚韧、不息。天堂、地狱般的生活反差没有让他沉沦、弃世,近距离体会过死亡的穆旦对生命的解读和掌控绝非常人可比。虽然二十多岁已经享有桂冠诗人的称号、被诗坛瞩目,但当诗歌创作不得不终止时,穆旦拿起了译诗的笔。在白日身心饱受摧残后,暗夜里他竟然还能从容创作。18年间,穆旦翻译、出版的诗集数量可观,尤其是《唐璜》和《普希金诗选》的完成令人感佩。前者体现的是穆旦的超人毅力,后者则是赤子之心——命运的不公并不能减退穆旦的爱国热情,为了国家的需要,他自学了俄语。
钻石总会闪烁。继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诗坛对穆旦的推崇后,沉寂了四十年,八十年代人们再度发现了穆旦。重新发现后的热情更是浓烈。
穆旦的诗歌被推崇为“白话以来最值得阅读的”。穆旦的翻译因为是“诗人译诗”,更被推崇为绝对的权威译本。而且,也确实没有其他译者一个人翻译出拜伦、雪莱、济慈,让三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在同样的把握下体现鲜明。
本书的特别:
选编精良:是由专家选编,所选作品都是最被读者关注的诗篇。
中英文对照:是国内首次推出的中英对照版本。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诗意,而且能吸引英文学习者购买,满足多层次需要。
填补市场空白:首次单独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译者介绍: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粱真”等。1929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活动。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战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进入西南联大。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同时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跟随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一起,读艾略特、读奥登等近现代欧美诗歌,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小团体。
1942年2月,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5月到9月,亲历了对日军作战及滇缅大撤退。1945年在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因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穆旦、唐湜、辛迪、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袁可嘉9人共同出版诗集《九叶集》,故而得名“九叶派”。1949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2年底携夫人周与良女士一同回国。1953年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4年开始隔离审查,至1972年“五七干校”劳改结束,回到南开大学图书馆做杂务,这18年间,穆旦的诗歌创作几近停止,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大量的英文和俄文诗歌翻译。其中包括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丘特切夫等多人作品,穆旦由此从一位著名的诗人转变为著名的翻译家。穆旦的译诗独具风格,被称为“使用现代的语言达到旧诗的简洁”,受到社会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1975年,穆旦恢复了诗歌创作。1977年2月26日,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结束了诗人坎坷却瑰丽的一生。
编辑推荐G.G.拜伦(1788-1824)、P.B.雪莱(1792-1822)、J.济慈(1795-1821),三位年轻的精灵,以短暂的生命催开了浪漫主义之花。而英国诗坛的浪漫主义运动是英国诗歌史上继莎士比亚时期之后的又一影响深远的黄金时期,对世界文坛有着举足的影响。王佐良先生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是浪漫主义的创始者,拜伦使浪漫主义的影响遍及全世界,雪莱透过浪漫主义前瞻大同世界,但他们在吸收前人精华和影响后人诗艺上,作用都不及济慈。”《拜伦 雪莱 济慈 抒情诗精选集》即精选他们三位的经典作品,采用穆旦先生的译本,并首次配有英文原诗。
目录
G.G.拜伦
2 想从前我们俩分手
“WHEN WE TWO PARTED”
6 雅典的少女
“MAID OF ATHENS, ERE WE PART”
10 只要再克制一下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拜伦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1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
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满天;
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
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
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2
增加或减少一分明与暗
就会损害这难言的美,
美波动在她乌黑的发上,
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辉
在那脸庞,恬静的思绪
指明它的来处纯洁而珍贵。
3
呵,那额际,那鲜艳的面颊,
如此温和,平静,而又脉脉含情,
那迷人的微笑,那容颜的光彩,
都在说明一个善良的生命:
她的头脑安于世间的一切,
她的心充溢着真纯的爱情!
1814年6月12日
普罗米修斯①
1
巨人!在你不朽的眼睛看来
人寰所受的苦痛
是种种可悲的实情,
并不该为诸神蔑视、不睬;
但你的悲悯得到什么报酬?
是默默的痛楚,凝聚心头;
是面对着岩石,饿鹰和枷锁,
是骄傲的人才感到的痛苦:
还有他不愿透露的心酸,
那郁积胸中的苦情一段,
它只能在孤寂时吐露,
而就在吐露时,也得提防万一
天上有谁听见,更不能叹息,
除非它没有回音答复。
2
巨人呵!你被注定了要辗转
在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
不能致死,却要历尽磨难;
而那木然无情的上天,
那“命运”的耳聋的王座,
那至高的“憎恨”的原则
(它为了游戏创造出一切,
然后又把造物一一毁灭),
甚至不给你死的幸福;
“永恒”——这最不幸的天赋
是你的:而你却善于忍受
司雷的大神逼出了你什么?
除了你给他的一句诅咒:
你要报复被系身的折磨。
你能够推知未来的命运,
但却不肯说出求得和解;
你的沉默成了他的判决,
他的灵魂正枉然地悔恨:
呵,他怎能掩饰那邪恶的惊悸,
他手中的电闪一直在颤栗。
3
你神圣的罪恶是怀有仁心,
你要以你的教训
减轻人间的不幸,
并且振奋起人自立的精神;
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
但你那抗拒强暴的毅力,
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
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
怎能摧毁你的果敢的坚忍!
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
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
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
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
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人也能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