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南怀瑾讲《庄子》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先秦哲学,道家哲学,庄子,
品牌: 欧阳勇富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页码:23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801127815
·条形码:9787801127815
·包装版本:2007年7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听南怀瑾讲〈庄子〉》中南怀瑾先生指出,透过远古时代的神话,可知中国文化的中心始终把人的生命价值提高到两个阶段:一是做入世的圣人,这是人生最高的文化价值;然后由入世的成功,再“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成为出世的圣人。乘物以游心,南怀瑾先生融入庄子的智慧解读人生,尽现人间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获得幸福的选择。
编辑推荐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它的精义是"生活"。 中国人的文化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闻一多 我们挂孔夫子的招牌,却都是庄子的私淑弟子。 ——鲁迅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李泽厚《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以极其优美的文字、极其简单的故事解释了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让人读后流连忘返,有"沉醉不知归路"之感。而听南怀瑾讲《庄子》,更是对人的心灵的洗礼。《听南怀瑾讲〈庄子〉》是南怀瑾讲述!虽然我们可能无缘亲大师教诲,但有缘得读大师之书著已是莫大福分。
目录
第一讲成功就在一刹那“小材大用”与“大材小用”成功就在一刹那成败两重天: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人生境界大不同“浅水沉芥”与“厚德载物”目标,即是人生的方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前途:一次有计划的人生旅行第二讲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悲哀第三讲释然的极致:物我两相忘第四讲庄子心中的“人生三宝”第五讲人生有多少张脸谱第六讲外交官的行事哲学第七讲人生不过一指禅第八讲惊鸿一瞥,生如夏花第九讲学问境界的最高点第十讲生命各有各的快乐
……[看更多目录]
序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哲学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如梦初醒的意味。林语堂先生说过,哲学家观察人生,仿佛艺术家观察风景一样——隔着一层薄纱或一层烟雾。
庄周是战国时代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开创了先秦庄子学派。庄子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林林总总,但究其根本依然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因此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
从古至今,世人看庄子,总是将其置于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缥缈境地,有“悠然而来”的恬淡自得,有“梦迷蝴蝶”的天人合一,有“相忘江湖”的超然自处,深刻中有虚无,让人捉摸不透。南怀瑾先生通今博古,学贯中西,用其风趣而深刻的语言,将《庄子》整卷娓娓道来,百喻莲花,指点迷津,仿佛轻轻撩开了庄子观察人生的那一层薄纱,让生命的风景清晰可见。
《庄子》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从古至今,影响了无数文学家、思想家。《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据学者考证,只有《内篇》真正是庄子写的,《外篇》、《杂篇》多半是其弟子假托庄子之笔所著。《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历代君主人臣都从中研修帝王之术、用兵之道、谋略之学,后人齐家修身也多能从中获得深刻启示。
庄子用生动形象、幽默深刻的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文字如行云流水,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本书系笔者在细心研读了南怀瑾先生在《庄子讲记》中对《庄子》内七篇深刻而新颖的讲解之后,心有所触,以先生对庄子思想别具一格的解读为中心,延展开来,采擷人生中的点滴感悟,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对庄子的观点进行梳理与拓展,由庄子之道而知悟人生,洞悉处世之道。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应该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对当时的世态洞若观火。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退隐;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纷扰,所以他与世无争;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强调率性。庄子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征途,他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反恩人生。
《史记》中寥寥几行字,勾勒出一个以风趣而深刻的寓言故事点拨人生境界的先贤形象,司马迁认为庄子借攻讦孔子的学说来辩明老子的主张,其实不然。南先生风趣地说,《庄子》中借孔子之口论政谈事,表面嬉笑怒骂,实则明贬暗褒,以纯熟的文学技巧应合了孔子的一些思想。
庄子用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以高度文学化的笔调,结合其艺术化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人生图画。南先生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博采众家,融会贯通,将庄子的思想表达得酣畅淋漓。
南先生的讲解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将《庄子》内七篇作为一篇连贯的文章进行解读。第一篇《逍遥游》,讲人如何升华而得到解脱。第二篇《齐物论》,讲人只有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才能使身心内外达到形而上的绝对的“齐一”之道。齐物以后才可以养生,因此,第三篇讲《养生主》,即如何在现实环境中,自然洒脱地生活,自在地为人处世。真正善于处世的人,便是得道之人,即便世路难行,仍会执著而往,因此便会人世。第四篇便讲到《人间世》。《德充符》是第五个阶段,阐述道的充实,道是每个人修养学问的内涵,德是用世之道,世路难行,要想领悟人世的艺术与智慧,必须充实德行。第六篇是《大宗师》,只有内外修养达到了,道德内在充沛了以后,才可称为“大宗师”。“大宗师”成功了以后,才是师道的成就,就是佛家讲的天人师,然后可以《应帝王》,才能人世,人世再出世,可以为王者师。《应帝王》,不是应对的意思,帝王代表了治世的圣人,这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观念,足以领导天下国家的人,非有道之士不可,那么只有有道之士,才可以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
《大宗师》中有一部分讲人如何使自己的修养达到超凡人圣的境界以出世,这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总的注解。另一部分讲人如果能够参透生死,无所牵挂,无所畏惧,便可以人世处事了,这是《人间世》与《德充符》的引申、解释和结论。《庄子》内七篇的前六篇,是人生六部曲,只有经过了这六个步骤,具备了人世出世这两种修养,才算一个人的完成,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够得上称为“大宗师”。这个“大宗师”就是儒家所讲的成就了的君子,因此《大宗师》下半部也包括了《礼记》中所谓的儒行,这也是道家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处。
通篇读来,南老为我们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仿佛一条长线,将七颗散落的明珠串在一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第一篇《逍遥游》讲如何解脱,到怎么样悟道,怎么样修道,然后到《大宗师》的修道的完成,既可以出世又可以人世。庄子的重点偏向于出世,偏向于形而上道;而其“用”,则是偏向于人世的,这也是中国文化中道家之所以不同于儒家、佛家之处。
逍遥齐物以全天地精神,养生人间以备万世道德。在庄子心中,那个变乱纷扰的时代中,人们已然失掉了一些东西,而他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并取回这些东西。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人生是痛苦的累积,只要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能够逍遥自在。修道也好,做人也好,只有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人生。庄子为人们设计了悠然自得的自处之道,不为外物所困,不为现实所扰,怡然自适,超然达观。庄子的思想深入人性,切中时弊,洞察动乱的根由,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
庄子的思想如汪洋般浩瀚,如青竹般出类拔萃,可谓是诗化的哲学,其文章大多是信手拈来随意写成,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浑然天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虽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而庄子华美的文章与昂扬的气势,使其在文学与哲学上都呈现了高度的艺术化。因此,后世讲述注解《庄子》之人可谓不计其数。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以他一贯丰富流畅、引人入胜的语言魅力,将庄子的智慧娓娓道来,让一如平凡的我们也能够一窥庄子思想之深奥广阔,体会华夏文明深远的生命智慧和文化底蕴。
笔者听讲为之动容,意有所至,心有所悟,结合平素所想,雕琢文字,恣意成文,与君共享,只愿滴水藏慧,一叶菩提,在平静的湖面荡起一圈小小的涟漪。
文摘一个印度动物园主带着他的家人和动物,搭乘一艘日本货船移居加拿大,不幸海上遇险,货船沉没,最后只剩下两个幸存者,一个是园主的16岁的儿子帕格,另一个是一只名叫帕克的孟加拉虎,人虎共处于一只小救生艇,在无边的大海上漂流了227天。
海上生存已是难事,况且还要对付那头老虎。然而,恰恰是这头老虎,成了帕格活下来的救星。失事之初,帕克的确是帕格面临的头等难题。一开始船上剩有四只动物,鬣狗吃了斑马和猩猩,老虎又吃了鬣狗,下一个该轮到帕格了。因此,他一心盘算如何杀死老虎。但帕克在饱食之后的表现使他改变了主意。它专注地看着他,发出哼哼声。作为动物园主的儿子,耳濡目染的经验使他理解了这种友好的表示,做出了驯服它的决定。驯虎的关键是保证其饮食,这使他有大量事情要做,忙于钓鱼、捕杀海龟、使用海水淡化器等,忙碌使他免于精神崩溃。如果没有帕克,他将独自面对绝望,那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敌人。
可是,不要以为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兽相爱的浪漫童话,结束的场景无情地粉碎了这个错觉。船终于漂到了大陆,帕克跃到岸上,径直走向丛林,没有看帕格一眼。它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丛林。然后,向前走去,永远从帕格的生活中消失了。其实,帕克始终是一头猛兽,最后仍如此,产生错觉的是我们,还有帕格。他哭了,无法理解在经历了漫长的共患难之后,帕克怎么能如此无所谓地离他而去。
第一个版本到此已经结束。帕格给出的另一个版本是:沉船之后,幸存者是四个人,除他之外,还有他母亲、一个厨师、一个水手,并没有动物。饥饿驱使厨师杀食了水手和他母亲,既然只有他活下来了,显然他又杀食了厨师。那么,看来动物的故事是他编造出来以掩盖可怕的真相的,其实鬣狗是厨师,斑马是水手,猩猩是他母亲,而老虎就是他自己。
在极端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人被现实磨去人性,成了赤裸裸的动物。恐怕所有人都会喜欢第一个版本的故事,因为我们心中总有些东西不愿失去。
无论何时的社会,无论什么地方,总是有好有坏,有善有恶,关键是你选择什么。繁华大道,乞讨者众,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把人性的故事放在心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存留心中最初的纯真,做一块朴实无华的原木。
生命如莲次第开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脩然而往,脩然而来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