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禅,
品牌: 圣严法师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20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9787542622334
·条形码:9787542622334
·包装版本:2006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圣严法师的《人间世》通过六十一篇短文,以极其通俗浅易却又充满智慧的文字来为世间男女释疑解惑。圣严法师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特别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知见的厘清,且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禅修。作者“自序”说,写此书“目的是让社会大众,都能有突破各种挫折阻碍的勇气,也有接纳各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意见、不同立场的雅量,并且发起自利利人作无限奉献的大悲愿心,使得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能转大好运”。因此在《人间世》里,从新时代的宗教观到心灵与环境的对话,从勇敢面对挫折到生活的指引与生命的智慧,圣严法师都能以平易易懂的话语来叙述与说理,娓娓道来,直到你豁然开朗。人世间总有许许多多的无常,世间人总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圣严法师以深刻的观察,平易的智慧文字为世间男女释疑解惑,引你走向圆满的人世间。本书从禅的角度阐述道德伦理,推动心灵环保,提升身心品质,获得安心喜悦!纷繁复杂的人世间,充满了挫折与疑惑。世间人总是离不开烦恼,你不惹烦恼,自有烦恼来惹你。无论男女,在爱情或事业上,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周遭人事的互动关系中,都难免要碰上烦恼事,难免不顺心不如意,难免彷徨苦闷忧郁焦虑。
作者简介圣严法师,1930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十三岁出家,曾于台湾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嗣后留学日本,1975年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发行佛学学报及佛学研究年刊,为辅大、正大、文大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担任论文指导。又创办法鼓山国内外禅修、文教、慈善体系的人文社会大学、僧伽大学、僧团道场、七个基金会、中英文四种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州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特别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知见的厘清,且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禅修。
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编辑推荐《人间世》中一般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都是凭自己的资本、头脑、双手、血缘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身分的人际关系获得的,所以应该是自己的福报,没有理由要和别人分享;他们认为所拥有的是凭自己本领赚的,别人没有本领是活该。会有这样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种福,一旦福报享尽,便是无福的人,所以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有力量的人,应该藉此来照顾他人,照顾一个也好,照顾两个也好,除了被照顾的人会感谢你,你也会因此得到福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我们出生以后,不论付出的是智能或劳力,其实都极为有限,所拥有的知能、福报,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创造的,是属于同时代中的大家所促成的,所以有福的人,应该分享给大家,而不是自己独享,这才称为真有福报。如果能体认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其实都是社会大众所共有的,自己是在为大众管理财富资源,在管理阶段应该要让大家得到福利,这就是种植福田。
从禅的角度阐述道德伦理,推动心灵环保,提升身心品质,获得安心喜悦。
目录
自序
新时代宗教观
怎么样才算是佛教徒呢?
秽土化为净土
话说鬼月
恐怖主义与宗教
……[看更多目录]
序言这本小书,是我的意外之作,没有计划,未作准备,但却花了我不少的时间,耗了我相当多的心血。
记得是二○○一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旅居巴西经商的张胜凯居士,回台湾到北投的农禅寺看我,他告知我要在台北办一份立场超然而有益于台湾社会的周刊,定名为《开放》杂志(Open Weekly)。我便承诺,可以比照《天下》及《康健》杂志曾为我开辟的专栏,每周提供一篇采访稿。结果,从当年六月二十日的创刊号开始,一个取名为“社会专栏”的采访稿,就跟读者们见面了。
这个专栏,每篇只要六百到七百个字,每期都以中、英两种文字对照刊出。那是由该周刊的总编辑许淑晴女士派遣记者,来到农禅寺录音采访所写成的文稿;每次采访两小时,可以向我提出五至六个当时社会大众所关心的话题,要我做疏导式的回应,以期有助于社会人心的安定,以利于人生视野的开拓、生命品质的提升、生活态度的调整、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对于生活环境的重新认知。目的是让社会大众,都能有突破各种挫折阻碍的勇气,也有接纳各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意见、不同立场的雅量,并且发起自利利人作无限奉献的大悲愿心,使得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中的每一个人,大家都能转大好运。
但是,到了今年(二○○三年)春天,张胜凯居士再度到农禅寺探访,一则对我提供的专栏致谢,二则告知我,由于某种因缘,他已决定要退出《开放》杂志的经营了,因此我的专栏,维持了一年半,到第八十期刊出最后一篇,便结束了。
在这期间,担任采访执笔的是萧仲淳女士,以及李德芳、王孟纶先生,成稿之后交由果禅法师及胡丽桂女士润饰,我则偶尔过目了几篇,亦未暇细读。既然累积了七八十篇,为了敝帚自珍,也为了纪念张居士的一番用心,便计划编辑出版,并将稿子交到法鼓文化丛书部,经过筛选,便是现在本书的六十一篇短文。
到了今年七月,稿件又回到我的手边,当我仔细校阅之后,发觉行文不统一、文字不流畅、内容不严谨,甚至表达也不够明确,如果就这样印成一本书,未免太粗糙了。原因是当我在口述之时,用的是普通谈话的方式,没有注意到遣词用字的重要性,也未兼顾题意的周延性与文章的结构性,执笔者及润稿者对于我的东西,又不敢增减什么。
于是等到把稿件带来纽约之后,在老病繁忙之中,起早载晚,抽出时间投注到这本小书之中。直至本年十一月下旬,总算完成了。除了少数几篇,不需做多少修改之外,其余各篇都经我逐段逐句的删修增订润补。
原先发表之时,很少谈佛法的修行,趁这机会,也让读者们浅尝一口可以实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佛法。由此可知,本书主要是写给一般人士看的,初机学佛的佛教徒们也不妨拿来作为参考。
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圣严写于纽约东初禅寺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