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味道

分類: 图书,烹饪美食与酒,饮食文化,历史文化,
品牌: 欧阳应霁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108027894
·条形码:9787108027894
·包装版本:2007年10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香港味道》是香港著名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以多年之力寻访香港食肆,为香港大众饮食文化所做的一个“全记录”,囊括了香港饮食的历史。香港人。从小吃大,眼阔肚窄嘴刁,自问不求甚饱,唯独好吃不倦。曾经自觉很努力地写过一些字,画过一些漫画,出过一些书,讲过一些课……现在开始想,是否吃得太多太滥太急太快了,看来该好好坐下来,慢慢掰开面前手中的叉烧包,吃出香港的原来味道,尝到生活的真正味道。吃到如今,再一次发现并决定以“贪威识食,练精学懒”作为未来做人态度和行事目标。
作者简介欧阳应霁,当被问到为什么要选择创作的路,他回答说,因为有趣。当被问到是什么叫他一直兴高采烈的走下去,他回答说:就是好玩。 他一路放肆贪玩,却又专一迷恋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微妙暧昧,不小心也很自然的跨界破例——相信旅行,钟情漫画,关注设计,沉迷杂志,狂恋音乐,爱恨美食…… 自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获取荣誉学士及哲学硕士以来,长期对现代家居生活及建筑设计潮流观察研究,大量撰写相关评论推介文章,发表于中港台报章杂志。 出版有生活写作系列《一日一日》,《寻常放荡》,《两个人住》,《回家真好》,《设计私生活》及《半饱》。文字写作以外同时热衷漫画创作,出版有《我的天》,《爱到死》,《小明》,《三七廿一》,《我的天使》等等漫画系列及专集。 停不了——矢志做个贪心的,快活的,认真的跨媒体导游。
编辑推荐《香港味道》是香港著名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以多年之力寻访香港食肆,为香港大众饮食文化所做的一个“全记录”,囊括了香港饮食的历史。曾经自觉很努力地写过一些字,画过一些漫画,出过一些书,讲过一些课……现在开始想,是否吃得太多太滥太急太快了,看来该好好坐下来,慢慢掰开面前手中的叉烧包,吃出香港的原来味道,尝到生活的真正味道。
目录
未来的味道
土生土长?
闻鸡起舞
浑身解数
年少轻狂
你蒸过鱼吗?
……[看更多目录]
序言卷起长袖白恤衫的袖管,也把蓝斜裤的裤管卷起过膝,我迫不及待举手伸腰,然后一脚踩进那湿湿滑滑的泥浆田里,我来了—— 平生第一次下田插秧,想来竟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实际上是哪年哪月哪一个课内还是课外活动,真的无法记起,只是很清楚地记得这块农田在大屿山东涌,对,那个时候的东涌有耕地农产有渔港鱼获,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典型。我们这一群城市里长大的中小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脱了鞋走在田埂上踏进泥里,手执青翠禾秧,插进那湿软奇妙的土地里。敏感的我总觉得泥浆里有小生物在蠕动,但也很快克服了这个恐惧,以更大的好奇去贴近这一切未知。
头顶太阳弯着腰,兴奋很快就变成疲累,望去自己沿路插来的未秧深深浅浅东歪西倒,完全不成一直线。还记得那位指导我们该如何插秧的年轻农夫还得即场再示范一次,我们也心知这分明就是“实验田”,肯定明天得麻烦人家拔起所有禾秧重来一次。也就是这样,那年那月那个至今唯一一次的下田活动,一直在记忆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因为腰酸背痛叫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粒粒皆辛苦”,也在操作实践中清楚知道我们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市小孩的无知与弱小。
离开这一块再也回不去的田,这么多年后东涌于我就只是一个地铁终点站和往昂坪大佛参观的缆车起步点,原来沧海桑田这个说法是可以“可持续发展”成为钢筋水泥与玻璃混合物的。最近阅报得知香港最后一个米农也决定在零六年七月收成之后不再种米了,原因是因为禽流感恐慌,政府决定立例禁止散养家禽,而这位米农种米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利用收成打米剩下的谷糠去喂饲家里的二十几只走地鸡,同时也循环利用鸡粪去做肥田料。但一旦这个环环相扣的关系被打破,唯有放弃种米这本就是仅余的兴趣,因为种菜或者把农田改作鱼塘,收入比卖米稍为可观。这样看来,要吃到真正土生土长的丝苗白米已经再无机会,更何况这田里种的已经是广西白米和广西贵小沾两个从内地引入的品种,六十年代元朗一带出产的量多质优的元朗丝苗早就成绝响。
如今只懂得走入高档超市去买来自日本石川的Koshihikari山里清流米越见米的消费一众如你如我,实在无法再感受农业耕种中水土涵养,地景维护与多物种生态保育的重要性,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日子可有回归重生的机会?新世代的有机耕作绿色生活的倡导与开拓与坚持又面临怎样的压力和挑战?下一回在老外面前介绍自己,还可以说我们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吗?
应霁 零七年四月
文摘插图

后记每当我看到厨房里作坊中流理台后那一批大厨、师傅、公公婆婆爸爸妈妈,在认真仔细地,或气定神闲或满头大汗地为你我的食事而忙碌操劳,我无话可说,只心存感激。
从他们的专注眼神,时紧张时放松的面容,我感受到一种生产制作过程中的胆色、自信、疑惑、尝试——当中肯定也有各人分别对过去的种种眷恋,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们做的,我们吃的,也是一种情绪。
面对眼前这众多源远流长变化多端的香港地道特色大菜街头小吃,固然由你放肆狂啖,但更应该谦虚礼貌地聆听每种食物每道菜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你会发觉,吃,原来不只是为了饱。
完成了这一个有点庞大有点吃力的项目的第一个阶段,究竟体重是增了还是减了还来不及去计算度量,但先要感谢的是负责遣兵调将统筹整个项目的M,如果没有这位一直站在身边的既是前锋又是后卫亦兼任守门员的伙伴,我就只会吃个不停而已。还要感谢的是被我折腾得够厉害的摄影师w,希望他休息过后可以回复好胃口。还有是负责版面设计的我的助手s,很高兴他在这场马拉松中快高长大越跑越勇,至于由J和A领军的LOL设计团队,见义勇为担当坚强后盾,我答应大家继续去吃好的。
感谢身边一群厉害朋友答应接受我的邀请,同台吃喝和大家分享他们对食物对味道对香港的看法,成为书中最有趣生动的章节,下一回该到我家来吃饭。
当然还要深深感谢一直放手让我肆意发挥、给予出版机会发行宣传支援的大块文化和三联书店的编辑和市场推广团队,更包括所有为这个系列的拍摄工作和资料内容提供菜式、场地以及宝贵专业建议的茶楼酒家和相关单位。站在最前线的饮食经营者从业员是令香港味道得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最大动能,他们的灵活进取承传创新,是香港的骄傲——香港在吃,即使比从前吃力,也得吃,好好地吃,才有力。
谨以此一套两册献给《香港味道》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成书付印前最后把关的一位资深校对:比我嘴馋十倍的我的母亲。
应霁 零七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