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调查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职业,
品牌: 魏城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19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3678998
·条形码:9787503678998
·包装版本:2008年1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农民工调查》作者魏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最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学者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至少有三个“世界之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民工潮;人类历史上增速最快的城市化率;全世界人数最为庞大的城市人口。
作者简介魏城,男,1959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92年移居加拿大,1998年移居英国。现居英国首都伦敦。
1977年至1980年:在中国当兵。
1980年至1984年:在上海读大学。
1984年至1986年:毕业分到北京,在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从事立法工作。
1986年至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
1992年至1994年:在加拿大留学。
1994年至1998年:《星岛日报》加拿大版英文翻译。
1998年至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记者。
2005年至今: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资深记者。
爱好:读书、游泳、旅行和听音乐。
最大的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重新移居中国。
媒体推荐书评
我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超过了欧洲和日本,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能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净增4亿人。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中国产生影响,而且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胡鞍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中国要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扩大内需,而内需从哪儿来,内需主要来自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前景。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
要致富,必须靠非农产业,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进行得很快。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快,中国的农民比例也非常高,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茅于轼(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中国的流动人口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富裕地区出来的,是经商的,中等地区出来的,是打工的,落后地区的人则不流动出来,因为落后地区的人可能连路费都没有。
——袁岳(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
编辑推荐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资深记者魏城为此前往中国,与许多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接触,并采访了中国这个领域最著名的诸多专家和学者,此外,另外一些中国学者和官员也通过接受采访和撰写文章的方式,参与了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大讨论。如今,法律出版社使《中国农民工调查》成书,以飨读者。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潮/1
中国城市化走势图
——胡鞍钢访谈/8
第二章 异乡不再有虫鸣/13
第三章 流动中的中国农民/21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中的农民工
——周春山访谈/28
第四章 故乡可望不可归/33
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葛剑雄访谈/41
农民工的零点调查
——袁岳访谈/46
第五章 “特”不起来的特区/51
“刘易斯转折点”来临
——蔡昉访谈/57
本地人和外地人
——金城访谈/63
第六章 现代化之祸?/71
城市化反思
——温铁军访谈/78
第七章 户籍与土地/89
坚决反对土地私有化
——曹锦清访谈/96
历史地看待中国城市化
——彭希哲访谈/107
第八章 堵不住的洪流/115
我赞成农民就地城镇化
——茅于轼访谈/121
农民工成就城市化
——刘开明访谈/127
第九章 农民“的哥”/131
出租车司机的酸甜苦辣
——一位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访谈/138
农民工政策在执行中变形
——宋洪远访谈/143
第十章 农民工出身的老板/147
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梦想
——邱启光访谈/154
从农家小子到京城老板
——彭雄兵访谈/162
第十一章 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171
让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176
第十二章: 我们都来自农村/185
后记/193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异乡不再有虫鸣
一
“你问那么多干什么?”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农村人模样的小伙子不信任地看了我一眼,然后继续用湖南话与同伴聊天。
2007年5月上旬,一个潮热的下午,我坐在中国广东东莞市凤岗镇沙岭长途汽车站的候车椅上。不是等车,而是刚下车,因为我被下车后看到的纷乱景象淹没了,所以先坐下来歇歇,试图在视觉洪水的浪峰之间浮出头来,喘喘气。
一辆接一辆的大巴、中巴、小巴,不断地吞吐着操各种方言的青年男女,这些长途汽车不仅来自东莞市的数十个镇,也来自中国内地的许多省份;车站对面的“凤岗劳务大市场”建筑物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子,似乎为这些长途车的运行路线作着某种注脚:“凤岗=南阳:每天一班,上午10点发车”、“贵州省毕节专线”、“沙岭车站──湖南邵东、邵阳市、龙溪铺、冷水江、新化”……
来凤岗镇之前,一位东莞东城区的朋友告诉我,刚来东莞打工的,多为涉世不深的乡村青年男女,他们离家前最常听到的亲友叮嘱就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何况对方又是一位像我这样的来历和动机均很可疑的陌生中年男人。
我换了一条椅子,试图与另一位独处的青年女子搭讪:“你从哪里来?”
“我就是东莞人。”同样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但她的安徽口音“露了馅儿”:她不是本地人。
不过,她说的也不全错。行前,我的那位朋友说,东莞目前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起来,肯定超过一千万,但外来打工的农民工是东莞本地人的七、八倍,现在东莞市政府对双方有一个新的称呼:东莞本地人是“老莞人”,外来打工者是“新莞人”。那位朋友告诉我,如果你碰到有人操外地口音、但自称“东莞人”,你就基本上可以断定:此人已经在东莞打工多年。
二
如果说珠三角是中国城市化的缩影,那广东东莞诸镇就是中国人口大流动、大融合的缩影,凤岗镇也不例外。
我走出车站,迎面扑来的,除了一大堆“摩的”司机(开摩托车的出租车司机)之外,还有缤纷杂乱的店铺招牌:“广西士多饭店”、“河南老乡餐厅”、“凤阳钢丝”、“湖南特色,宝轮物流”……就像美国纽约可以自称为地球的“国际城”一样,凤岗似乎也可以自称为中国的“省际镇”,因为凤岗街面上的这些店铺在亮出自己的省籍时不仅毫不忌讳,甚至还有点儿自傲、招摇。
那位朋友知道我要去凤岗镇,有些不以为然:“凤岗在东莞还不算最热闹的镇,外资企业也不是最集中,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