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忽略的历史
分類: 图书,文学,中国文学,散文随笔,当代,综合,
品牌: 杨文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页码:32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6238660
·条形码:978780623866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被历史忽略的历史》所辑录的近百篇文章中,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把僵硬的历史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有些是把被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历史,经过作者的调查和探索,使其重见天日;有些是根据逐渐解密的档案或史料,给尘封多年因而被长期误读的历史赋予崭新的生命和意义;有些是对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炯异的命题和意蕴;有些则是被歪曲、篡改甚至颠倒的历史,还其本真或重新颠倒过来。
编辑推荐见微知著以崭新的笔触披露惊心动魄的真相
去伪存真用生动的细节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
阅读《被历史忽略的历史》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本书以大众为阅读对象的,对那些“纯学术”的鸿篇巨制,敬谢不敏。眼睛向下,拒绝枯燥,注重文采,把平民化、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文章的取向。
目录
名人再现
时常会想念那些抗日名将
张伯苓与张学良的忘年交
还你一个真实的白求恩
外公陆定一的生死恋
鲁迅的“仕途”
傅雷之死
最后一次看望陈永贵
胡适寻找古代白话诗
列宁在1923
高尔基说谎
段祺瑞为何长跪不起
吴佩孚之死
……
往事新知
内墓秘闻
历史回眸
……[看更多目录]
序言历史的真实细微之处往往令人震惊。然而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同时代人所写的历史尤其不可靠。胡适先生也曾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梳妆打扮的小姑娘。不要说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文网恢恢,动辄得咎,书写历史成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因秉笔直书而遭遇血光之灾甚至祸及九族者不知凡几;就是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仍然充满了数不清的谜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料的发现,有些谜团才陆续地得以解开。
因此可以说,史家的任务就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构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接受的。这就要求,史家须摒弃功利,独立思考,严肃认真,不断地对历史进行追问。把那些或者是因为利诱和威胁,或者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者是因为偏见,或者是因为个人的感情和爱憎,或者是我们所无法知道的原因,而背离了真实的历史,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去伪存真,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而使历史成为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前人的使者。
说到底,历史就是对细节真相的探究。然而,说出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迅先生说过,谎言和假话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瞒”和“骗”的文化。它已经成了民族的心理痼疾,因此,说出真相就具有挑战某种民族思维的性质。真相的获得,需要历史学家的勇气和责任感,需要探索,需要发现。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史家和历史事件的知情者、亲历者,孜孜以求,以史实为依据,按迹寻踪,见微知著,决不妄加穿凿,挖掘史料中的深层内涵,探寻历史的本相、本质和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和历史作用,体现了历史学家的史胆、史识和史德。笔者有感于此,把近年来发表的有新意且有价值的文章,略作分类,编就此书。
这些文章,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把僵硬的历史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有些是把被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历史,经过作者的调查和探索,使其重见天日并予以合适的评价;有些是根据逐渐解密的档案或史料,把尘封多年因而被长期误读的历史赋予崭新的生命和意义;有些是对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迥异以往的命题和意蕴;有些则是将被歪曲、篡改甚至颠倒的历史,还其本来面目或重新颠倒过来。
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思想开放,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有很多新鲜感,那种陈陈相因的陈词滥调,在这里无处安身。阅读本书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
学人和专家们阅读本书会受到领悟、启发甚至震动,但本书主要还是以大众为阅读对象。对那些“纯学术”的鸿篇巨制,敬谢不敏。眼睛向下,拒绝枯燥,注重文采,把平民化、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文章的取向。学术只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骨,而鲜活丰满的血肉和生命,才是我们的追求。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的分类完全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多数文章因意蕴的多元,都是难以强作划分的。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基本上按时代先后编排,个别长文做了一些删节。书中所收文章大都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完全代表编者和出版者的观点,敬请读者明鉴。
文摘外公陆定一的生死恋 荒坪
相爱于莫斯科
在外公陆定一的记忆中,有一朵永不泯灭的红霞,一团光华耀眼的火焰。年轻的外婆唐义贞,就是那红霞,就是那火焰。
外公与外婆是在苏联莫斯科相识、相爱并结婚的。那时外公是以瞿秋白为团长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之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驻少共国际的代表。
外婆则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外婆是来自长江之滨武汉的一位共青团员,于1928年初由党组织派来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12月的一天,外婆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进了“留克斯”旅馆一一外公下榻的地方,她的脸上荡漾着兴奋和幸福的神情一这天,是她与外公结为伉俪的日子。
1930年,共产国际提出要“刷新”中共代表团成员,外公回国,外婆则还在。医务训练班”培训。他们婚后第一次分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外公于1930年七八月间回到上海。外婆则是在当年9月底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于10月回国,来到上海。外婆与外公在上海居住期间,是他们婚后的所有岁月里相对稳定的一段“家居”生活。外公不无遗憾地告诉我:由于从事秘密工作的缘故,他与外婆结婚后连合影也没有拍过一张。所以他拿不出一张他们的合影来。这成为外公的一件憾事。
一天下午,他们忽然发现有一个陌生的男人来到他们住地的前楼望了一望,一言不发就走了。他们警惕起来,不一会儿,这个男人又来了,并且带来一个人,一看,原来是周恩来同志。他们虚惊一场,赶忙请周恩来进屋。带周恩来来的那位同志又出去了。周恩来坐着不说话,他们也不好问什么,怕隔墙有耳。大约一个小时后,那位同志回来了,把周恩来引走了。事后才知道,是因为顾顺章叛变,周恩来组织党的机关紧急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暂时没地方去,先到他们的住地避一避。顾顺章只知道党的机关地址,不知道团的机关的情况,所以他们的住地倒是比较安全些。他们为能掩护周恩来同志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