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分類: 图书,军事,战略战术战役,综合,
品牌: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134435X/9787561344354
·条形码:978756134435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克劳塞维茨总结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普法战争和法俄战争的丰富经验,研究了130多个典型战例,写下了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战争论》论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无论战争有多么不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认识了战争的目的,就认清了战争的本质,因此,克劳塞维茨给战争作了这样的界定:“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暴力。“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暴力所受到的国际法惯例的限制是微不足道的,这些限制与暴力同时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削弱暴力的力量。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它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作为目的。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的真正目标。”克劳塞维茨没有从道义上论述战争,他抛弃了道德的温情主义和道德上的虚伪,从本体论的高度对战争作出界定,从而赤裸裸地揭露了战争及其本质。
作者简介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仑的战争。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问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谣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媒体推荐《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学术界的第一流人物,在军事方面同若米尼’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
——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
克劳塞维茨的巨著《战争论》,可能在许多年里,将要成为一切认真从事战争与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他的著述深度和创造性把战争研究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关于从总体上探讨战略等问题的一些观点,今后仍然是几乎所有谈及此类问题的新理论的出发点。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德华
编辑推荐《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的结晶,是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基础,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目录
导读
第一篇战争的性质
第1章什么是战争
第2章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第3章军事天才
第4章战争中的危险
第5章战争中的劳累
第6章战争中的情报
第7章战争中的阻力
第8章结束语
第二篇战争理论
第1章军事艺术的区分
第2章关于战争理论
第3章军事艺术或军事科学
第4章方法主义
第5章批判
第6章关于史例
第三篇战略概论
第1章战略
第2章战略要素
第3章精神要素
第4章主要的精神力量
第5章军队的武德
第6章胆量
第7章坚忍
第8章数量上的优势
第9章出敌不意
第10章诡诈
第11章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12章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第13章战略预备队
第14章兵力的合理使用
第15章兵力的配置形式——几何要素
第16章军事行动中的间歇
第17章现代战争的特点
第18章紧张与平静——战争中的力学定律
第四篇战斗
第1章引言
第2章现代会战的特点
第3章战斗概论
第4章战斗概论(续)
第5章战斗的意义
第6章战斗的持续时间
第7章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
第8章战斗是否需要经过双方同意
第9章主力会战——决定主力会战胜负的时刻
第10章主力会战(续)——胜利的影响
第11章主力会战(续)——会战的运用
第12章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
第13章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14章夜间战斗
……[看更多目录]
序言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德国军事理论家,生于小贵族家庭,十二岁加入步兵团充任士官生,1793年普法战争中,曾参加围攻美因茨城等战斗并升任少尉。1801年,克劳塞维茨被送进柏林军官学校深造,因成绩优异得到校长沙恩霍斯特赏识。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公务之余,潜心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1806年,克劳塞维茨随亲王参加奥尔施塔特会战,后被俘,释放归国后力主改革普鲁士军事制度,进入总参谋部,升为少校,并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同时为王太子(即后来的威廉四世)讲授军事课,同年与布吕尔伯爵之女玛丽结婚。
181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拿破仑结成同盟,克劳塞维茨反对这次结盟,于是辞去普鲁士军职,赴俄国参加反拿破仑的战争,任职于俄参谋部。军旅生活中积极总结与拿破仑作战的经验,开始战争理论的研究工作。1818年,克劳塞维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升为将军,于此时开始《战争论》的撰写工作。离开柏林军官学校之后,克劳塞维茨分别在普鲁士军队不同的部门任职,曾担任第二炮兵监察部总监。1831年,克劳塞维茨因染霍乱逝世。在他死后,他的妻子整理出版了他的著作和大量手稿——《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分十卷。
《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克劳塞维茨总结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普法战争和法俄战争的丰富经验,研究了130多个典型战例,写下了这部内容丰富的著作。
《战争论》论述了战争的方方面面。无论战争有多么不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认识了战争的目的,就认清了战争的本质,因此,克劳塞维茨给战争作了这样的界定:“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战争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暴力。“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暴力所受到的国际法惯例的限制是微不足道的,这些限制与暴力同时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削弱暴力的力量。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它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作为目的。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的真正目标。”克劳塞维茨没有从道义上论述战争,他抛弃了道德的温情主义和道德上的虚伪,从本体论的高度对战争作出界定,从而赤裸裸地揭露了战争及其本质。
除了对战争本质的揭示,《战争论》还精心研究了战争中一切因素,它的一些主要观点及精辟分析,仍然能够对今天的战争理论和战争实践研究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战争论》可以说是为当代人撰写的一部经典著作。
文摘因此可以说,战争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用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装备自己以对付暴力。国际法惯例对暴力行为的限制是微乎其微的,这些限制与暴力虽然同时存在,但在实质上并不能削弱暴力的强度。什么是暴力?暴力是一种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才是目的。为了保证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所以从概念上讲,使对方丧失抵抗能力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直接目标。这个目标替代了上述目的,并把它作为不属于战争本身的东西,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被忽略掉了。
3.最大限度的使用暴力
有些善良的人出于善良的愿望,幻想寻找一种巧妙的方法,既不必造成大量的伤亡,又能解除对立一方的武装或者打败对方,并且认为这才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看法尽管非常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对待战争这样的恶魔,由仁慈派生出的错误思想是极为有害的。充分使用物质暴力并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因此,不顾一切、不惜代价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如果对方软弱退缩,就必然独占优势。如果,一方迫使另一方也不得不同样采取暴力,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日益趋向极端,这种趋向则完全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小受其他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由于厌恶“残暴”这个要素而忽视了它的性质,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是有害。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必须正视这个问题。
假如说文明民族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较野蛮民族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小得多,这也是由交战国双方的社会状态和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尽管战争是在某种社会状态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产生的,并且是由它们决定、限制和缓和的,但是社会状态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属于战争本身的要素,它们在战争发生以前就已经存在,因此,如果硬说这些因素属于战争哲学本身,那是不合情理的。
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原本就包括两种不同的要素——敌对情感和敌对意图。我们之所以选择敌对意图这个要素来作为我们战争定义的标志,是因为敌对意图带有普遍性,即使最野蛮的近乎本能的仇恨感,即敌对感情没有敌对意图也是不可想象的;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敌对意图主要来自于情感,而在文明民族中,敌对意图则主要出于理智。但这种敌对意图的差别并不是靠野蛮和文明本身决定的,而是受当时的社会状态、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不是每个场合都一定存在这种差别,而是大多数场合会有这种差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