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大家大讲堂(《明报月刊》文丛)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工具书,论文集,杂著,
品牌: 钱穆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36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254469/9787802254466
·条形码:978780225446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明报月刊》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明报.大家大讲堂》内容简介:香港《明报月刊》创刊四十多年以来,历经查良镛、胡菊人、董桥等八位主编,在文化界、知识界、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报.大家大讲堂》甄选了《明报月刊》对文、史、哲、音乐、电影等领域的大家的访谈文章,内容涉及国家与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与现代化、文学与政治、香港电影等方方面面。名流雅集,涉笔成趣,文字洗练,论道精彩,读来酣畅淋漓又不失轻松惬意,让人仿如置身各个讲堂与诸位大家倾心交谈,借大家之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启发。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审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明报.大家大讲堂》将香港月报四十年间精华以及因时代局限而未能流布于内地的精彩篇章,首次结集出版。
编辑推荐《明报.大家大讲堂》编辑推荐:钱穆、胡适、金庸、余英时、白先勇等著。
那些被遮蔽了的名人声音,香港《明报月刊》独家授权内地首次公开
三十位华语大家跨越四十年间政治人生艺术
目录
第一卷国家与知识分子
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
李约瑟:中国与西方
余英时、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
钱穆伉俪与查良镛、胡菊人:历史、家国与中国人的生活情调
第二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白先勇:中国需要一场新五四运动
金耀基:中国文化在香港的现代化
杨振宁:中国现代化及其他
白先勇:眉眼盈盈处——21世纪上海、香港、台北承担融合中西文化的重要任务
夏志清:五四文学与台湾当代文学
王蒙:从痞子文学看神州文坛的新方向
第三卷笑游大观园
胡金铨:我的香港电影梦
胡金铨:赤手屠龙千载事——我的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得失枯荣
饶宗颐:书画是自我生命的流露
沈君山:围棋和文化交流
吴清源:棋理与人生
萧芳芳:演出母亲的新剧本
傅聪:演奏艺术及东西文化
余光中:我的“别业”——翻译
金庸、王蒙:笑游大观园
李约瑟:现代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高行健、马森:当代戏剧的新走向
第四卷铿锵人物
朱光潜:东西方之间的美学
萧乾:报坛老将话今昔
傅聪、傅敏:千丝万缕父子情
高行健:诺贝尔奖的中国意义
陈省身: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李约瑟:望道便惊天地宽
王蒙、金庸:快乐的君子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卷 国家与知识分子
李约瑟:中国与西方
李约瑟是当代英国科学家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与罗素、J.B.S.Haldane和赫胥黎一样,大大刷新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李氏早年在剑桥攻读生物化学,其后在该大学任教至1966年。他对胚胎学特别感兴趣,同时,对科技发展史有很重要的发现。由于受到圣公会的某些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说法,他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基督徒”。
1942年,李约瑟被英国委任为一项科学任务的主持人,主要工作是促进中国和西方的科学家彼此间的沟通关系。他走遍中国许多地方,接触到不少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由于他懂中文,他可以收集到有关中国技术、医药及传统科学的丰富资料。
战后,李约瑟回到欧洲,开始写他的巨著《中国科技史》。这套书计划出二十卷,自1954年迄今,其中八卷已经出版。李约瑟并不满意于陈述他的研究所得的结果,而是不断地尝试用事实去证明,在过去的世纪里,中国的发明家已将欧洲和中国联系起来了,他还希望打倒那构成“欧洲中心”的文化帝国主义。这一点,在这篇对《世界报》记者Maxime Doublet的谈话中有所阐述。
中国科学的进展从未中断
记者:阁下对于历史文化不同于欧洲的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建树有非常深刻的研究。究竟真的有所谓非西方的科学吗?
李约瑟: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刻都曾应用过科学和工艺学的方法。我以为,科学在人类历史上,在所有文化中,是不断地流传着的。可是,若以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只好承认,现代科学只是在欧洲发生,但这并不是说,欧洲的科学能囊括了科学的全部。较早的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曾经为普遍的科学奠定基础,只不过数学假设和实验方法的应用——这是现代科学的特色——确只是在欧洲诞生。
我们在研究中国科学、工艺、医药的发展时,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诞生呢?1935年,在剑桥的实验室里工作的,有我本人和我的太太,男的女的中国同事,我们之间的交情很好。我们发现中国的科学精神与我们的并没有两样。从那时起,我对中国科学史产生兴趣。经过长时期的研究探讨,我们达到的结论是,在许多领域里,中世纪时代的中国人是远远地超越当时的欧洲人的。
举例说,欧洲人未懂得磁性引力之前,中国人已开始对磁偏角发生兴趣。
在欧洲人学会用指针找出南北方向前的两三个世纪,中国人已开始怀疑罗盘的指针并非指向正北。欧洲人在当时根本就没有想到的磁性引力,对中国人来说,已是熟知能详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