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精选:蓝色记忆的年代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诗歌词曲,外国,综合,
品牌: 张永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页码:20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226147/9787802226142
·条形码:978780222614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蓝色记忆的年代:外国诗歌精选》收入了数十位诗人的百余首抒情佳作,从古希腊的“第十位缪斯”萨福直到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有那么多高贵而痛苦的灵魂在诉说,在低吟。既有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叶芝、聂鲁达、蒙塔莱、阿莱克桑德雷和埃利蒂斯,也有英美桂冠诗人华兹华斯、沃伦,还有法语诗人拉马丁、兰波、古尔蒙、阿波利奈尔和勒内?夏尔,德语诗人歌德、荷尔德林、里尔克、策兰和巴赫曼,俄语诗人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更有西班牙语诗歌的两极:深沉的博尔赫斯和轻盈的洛尔迦……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埃利蒂斯是现代希腊最优秀的抒情诗人,197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彼特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发展了十四行诗体;莱奥帕尔迪是意大利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天才早逝;萨巴是20世纪意大利隐逸派代表诗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夸西莫多和蒙塔莱齐名。
维庸是15世纪欧洲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拉马丁是法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兰波是象征主义诗人,阿波利奈尔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勒内?夏尔是二战以来法国最重要的诗人。
多恩是英国玄学派诗人;华兹华斯、丁尼生是英国19世纪的桂冠诗人;叶芝、希尼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斯蒂文斯是美国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沃伦是美国首位桂冠诗人;普拉斯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以自杀结束生命。
帕斯捷尔纳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语象征主义诗人,茨维塔耶娃与阿赫玛托娃齐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俄罗斯女诗人。
歌德和荷尔德林这两位最伟大的德语诗人的命运大相径庭,前者生前风光无限,后者余生凄凉;而里尔克和策兰作为上个世纪使用德语创作的犹太诗人,同样敏感脆弱,无家可归,堪称一战、二战前后整个西方最值得注目的大诗人。
贡戈拉和洛尔卡是西班牙古代和现代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巴列霍、博尔赫斯和聂鲁达则是拉丁美洲诗界最值得纪念的名字。
作者简介张永义,一个沿海小城里的异乡人,走近人生的中途。在阅读、写作和冥想中虚度光阴。面朝书本,背对城市,敞开内心,远眺故乡。已出版外国文学书评集《夜无虚席》和随笔集《电影花粉》,编选有《旷野面纱》,另著有长篇小说《破冰船——时光的碎片》、随笔集《肉体的迷宫》和《沉睡之书》等。对于古典诗词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热情至今未减,喜爱李义山、吴梦窗和黄仲则,迷恋兰波、勒内?夏尔和埃利蒂斯。
编辑推荐
★当往事的流水漫过诗歌的天空,我们是否还能够记起纯真的童年和遥远的故乡?
★在令人伤感的爱情和令人敬畏的死亡面前,到底是选择沉默遗忘,还是跟随那些美丽的清唱,一起滑翔,试图挽回逝去的韶光?
目录
里尔克
(1875—1926)
沉重的时刻
冯至 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秋日
冯至 译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预感
陈敬容 译
我像一面旗被包围在辽阔的空间。
我觉得风从四方吹来,我必须忍耐,
下面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依然轻轻关闭,烟囱里还没有声音;
窗子都还没颤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
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
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
回忆
陈敬容 译
无限地扩大着自己的生命,
你等待又等待这独一无二的瞬间;
这个伟大而充满预见的时刻,
这些石头的觉醒。
从深渊向着你迫近。
金色棕色的书籍,在阴影中
一一从书架上隐去;
你想起那些游历过的地方,
想起那些景色、那些
妇女,和她们的衣裳。
忽然你省悟了:对,就是那边。
你挺身起立,在你面前
仿佛从往昔的某个远方
升起了忧虑、意象和祈祷。
[推荐阅读]
《里尔克诗选》,臧棣编,中国文学出版社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尔克著,冯至译,三联书店
[题解]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9—1926),德语诗人,具有犹太血统,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童年时被父母作为女孩抚养,因为身体孱弱,军事学校将其开除,曾经担任雕塑家罗丹的秘书,在情人莎乐美的陪伴下前往俄国拜访了老托尔斯泰,客居巴黎的生活使其创作了著名诗歌《秋日》和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历时十年创作的十首长诗《杜伊诺哀歌》和组诗《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顶峰之作,晚年开始翻译瓦雷里的诗篇,死于玫瑰花刺破手指导致的败血症感染。
《沉重的时刻》和《秋日》对于孤独无依的人生境遇的冷静自省,《预感》和《回忆》对于时代风暴的伟大洞见和个人命运的刹那觉醒,都直接触及了诗歌的核心。这就是茨维塔耶娃为什么赞誉里尔克是无可逾越的,因为他的存在意味着诗歌的本身。
[目录]
导读:水对着天空的耳朵絮语
萨福(约公元前610—前580?)
一个少女
断章(选二首)
哈亚姆(约1048—1122)
柔巴依集(选二首)
彼特拉克(1304—1374)
歌集(选二首)
贡戈拉(1561—1627)
十四行诗(选二首)
多恩(1572—1631)
计算
影子的一课
歌德(1749—1832)
野蔷薇
魔王
迷娘歌
浪游者夜歌
荷尔德林(1770—1843)
献给命运女神们
无题
浮生的一半
华兹华斯(1770—1850)
无题
苏珊的冥想
拉马丁(1790—1869)
湖
蝴蝶
致书页中一朵枯萎的花
莱奥帕尔迪(1798—1837)
无限
致月亮
爱伦?坡(1809—1849)
湖——致——
安娜贝尔丽
哈代(1840—1928)
她的名字
窥镜
呼唤
兰波(1854—1891)
黄昏
奥菲莉娅
出发
古尔蒙(1858—1915)
发
雪
死叶
叶芝(1865—1939)
当你老了
白鸟
箭
道生(1867—1900)
这些都不会长久
幽暗之花园
里尔克(1875—1926)
沉重的时刻
秋日
预感
回忆
阿波利奈尔(1880—1918)
蜜腊波桥
美人鱼
五月
梯斯黛尔(1884—1933)
忘掉它
夜歌
八月之夜
庞德(1885—1972)
咏叹调
小夜曲
舞姿
佩索阿(1888—1935)
因为某种理由
如今,向我逼近的死亡
翁加雷蒂(1888-1970)
卡尔索的圣马丁诺镇
我已失去了一切
阿赫玛托娃(1889—1966)
缪斯沿着山道离开了
最后一次会晤之歌
献给亡人的花环——献给曼德尔施塔姆
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
贝壳
难以形容的哀愁
徒步旅行者
我冻得浑身颤栗不停
茨维塔耶娃(1892—1941)
脉管里注满了阳光
哪里来的这般温柔
我在岩石的板壁上写
索德格朗(1892—1923)
爱
星星
虚无世界
蒙塔莱(1896—1981)
生活之恶
夏日正午的漫步
洛尔迦(1898—1936)
低着头
骑士之歌
最初的愿望小曲
阿莱克桑德雷(1898—1984)
童年
歌唱吧,鸟儿
献给一个死去的姑娘
博尔赫斯(1899—1986)
分离
雨
局限
聂鲁达(1904—1973)
二十首情诗与一支绝望的歌(选二首)
爱情的十四行诗(选一首)
沃伦(1905—1994)
世事沧桑话鸣鸟
吹吧,西风
夏尔(1907—1988)
黑鹿
雨燕
宣告其名
索尔格河
埃利蒂斯(1911—1996)
白日的青春期
疯狂的石榴树
蓝色记忆的年代
狄兰?托马斯(1914—1953)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当我天生的五官都能看见
……[看更多目录]
序言水对着天空的耳朵絮语
张永义
海子卧轨自杀的那个春天,我还是一个刚刚离开母亲和故乡的少年,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而得以进入一所省级重点中学读书。每晚与我一起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做功课的那个女孩很可能也是哪位老师家的子女或亲戚,否则我们不太可能准时赴约般地天天碰见面,我早已淡忘了她的名字和面容,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头上扎的蓝色蝴蝶结,被灯管洒落的清辉和乌黑的发辫衬托得格外美丽。这个习惯穿着一双白色袜子的女孩就像洛丽塔般点燃了我的生命之光和欲望之火。我曾经充满罪恶感地在梦境里一遍遍地抚摸着她那光洁的背部和细小的脚踝。我想过逃课请她去看一场电影,却又没有足够的胆量。每晚我们只有十五分钟的间歇能够站在摆满盆景的阳台上张望夜景或一起下楼在校园花坛边散步,谈论的话题纷杂而无实质意义。可以肯定的是,我正是受了她的影响才去寻找当时流行的席慕蓉的诗歌,结果在一本台湾女性抒情诗的合集里不仅读到了前者的《白鸟之死》、《昙花的秘密》和《千年的愿望》,而且发现了更多的惊喜,那就是林泠的《菩提树》和《阡陌》,还有敻虹的《索影人》和《依稀雨中》。那年,我十四岁,天真愚钝得无法正确地拼写这两位海峡对岸女诗人的名字,反倒记住了一堆无病呻吟的词语:青苔、剑鞘、淅沥、幕帏、踱躞、锦帛、灵犀、铿锵、嗫嚅、迢递……
第二年夏天,我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独自生活,我所借住的房间与《镜花缘》作者李汝珍的故居仅有一墙之隔,在那个因为世界杯过早地结束而深夜无球可看心情烦闷的午夜时分,只有枕边的收音机和书籍陪伴,一本题为《情诗与梦幻》的薄薄的彩色印刷的小册子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的目光渐渐地从那些衣着暴露表情暧昧的女性摄影图片转移到了那些分行排列的汉字,有许多女诗人的名字我还是头一回听到:白朗宁夫人、狄金森、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索德格朗……很多年之后,我才被她们温柔而低沉的声音真正迷住。那年夏天,因为迭戈的泪水和 “风之子”卡尼吉亚飘逸的长发,我开始向往遥远的阿根廷,并且知道了烟酒和失眠的滋味,甚至在光线幽暗的录像厅里看了生平第一场气喘吁吁的色情电影,整个房间里回荡着吞咽口水的奇怪的声响。
顾城杀妻自缢的消息传到我们这些高中生的耳朵里,差不多是与《白鹿原》、《废都》的出版引起轰动、校园民谣和辩论赛的到处盛行处于同一个时期吧,至少我的经常出错的记忆就是如此。后来我有想过,如果没有这件事的强烈刺激——我的一个朋友并无恶意地将其表述为“借尸还魂”——我们那代人当中的大多数可能都不会再去关注朦胧诗歌,北岛、杨炼、多多还有四川的诗人柏桦、张枣就不可能真正影响到自己的阅读成长。
回忆这些隐秘的往事,使我既感到熟悉温暖,又仿佛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彻骨严寒。我还记得自己是如何在街道拐角的书摊上遇见徐志摩和戴望舒,正是通过他们的诗歌全集里的译作才间接地读到了哈代、罗赛蒂、道生、洛尔迦等一大批令人惊叹的诗人,把其时深陷于何其芳诗集《预言》之中的我给拯救了出来。我开始发现,汇聚成诗歌天空的不仅有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泰戈尔、普希金、裴多菲这些对于青少年而言如雷贯耳的名字,还有一条灿若星汉的河流在悄悄地流淌。应出版人之邀,这本外国诗歌精选集收入了四十位诗人一百零八首抒情、叙事与哲理小诗,虽为短制,却冀望读者能够以此作为线头,拉拽出更多不朽的诗篇,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将找到更多诗歌纪念碑上镌刻的名字。一个叫做安德烈?马尔罗的法国人曾经说过:
每一个年轻人的心都是一块墓地,上面铭刻着一千位已故艺术家的姓名。但其中有正式户口的仅仅是少数强有力的而且往往是水火不相容的鬼魂。
与这位如今长眠于先贤祠中的作家同一时代的大诗人勒内?夏尔在一首吟咏岩壁上鸟兽图画的诗歌开篇发出了感叹:
水对着天空的耳朵絮语。
当往事的流水漫过诗歌的天空,不禁忆起当年一幕幕生动鲜活的场景,我是如何与这些水火不相容的鬼魂相遇的呢?他们萧条异代不同时,咫尺天涯不相见,但是对于童年与故乡的昼思夜想、对于爱情与死亡的千思万虑把他们聚在了一起。他们当中不乏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例如叶芝、聂鲁达、蒙塔莱、阿莱克桑德雷和埃利蒂斯,亦有英美的桂冠诗人,例如华兹华斯和沃伦,但是,能够像歌德、拉马丁和哈代那样生前就享有盛誉长命百岁的又有几人呢?莱奥帕尔迪饱受眼疾和哮喘的折磨,索德格朗死于肺结核和营养不良,阿波利奈尔死于西班牙流感,洛尔迦死于野蛮的枪杀,曼德尔施塔姆死于残暴的集中营,里尔克死于温柔的玫瑰花刺,爱伦?坡、佩索阿和狄兰?托马斯纷纷死于过量的酒精麻醉,策兰、茨维塔耶娃和普拉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杀轻身,巴赫曼干脆被一场解释不清原因的火灾吞噬了生命。还有诗意地栖居的荷尔德林、生活在别处的兰波和失明的博尔赫斯,等待他们的是疯癫的后半生、可怜的截肢和永世的黑暗。还有距离我们更为遥远的女诗人萨福,我们甚至无法准确地追溯其命运的结局,与她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竟然是同性恋和“有伤风化”的罪名。曾经向乔伊斯、艾略特和海明威伸出热情援手的庞德则因为不当的言论而被羁押,叛国罪把这位满鬓风霜的老者钉在了耻辱柱上。
如果说诗人的命运多半是不幸的,那么诗歌的当下境遇又如何呢?蒙塔莱在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受奖演说当中发出过这样的疑问:诗歌还时兴吗?在这位意大利隐逸派诗人的眼中,置身于这个充满消费风气和机器轰鸣声的文明时代,就技术层面而言,写诗本身并不困难。从白底黑斑的纸上精灵直到闪烁上电脑屏幕上的蝴蝶,甚至连自行发表和自费印刷诗歌的行为也司空见惯,那些山头林立的江湖诗派、唇枪舌剑的网络诗坛以及堆在书店角落无人问津或放在家中自生自灭的个人诗集,何其多也,但是真正关注诗歌的读者数量却要大打折扣。难道,诗歌真的有一天会像某些绘画作品那样只是为了满足于鲜为人知的收藏者的癖好而存在吗?编排这样一部外国诗歌精选集并不是为了滥竽充数附庸风雅,而是想通过那些纯粹的声音来打动更多年轻而寂寞的心。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里强调,诗的历史是无法和诗的影响截然分开的,一部诗的历史就是诗人中的强者为了廓清自己的想象空间而相互“误读”对方的诗的历史。我愿意将这本选集作为一种献礼,来减缓那种由于长期阅读所得的恩惠而产生的“负债之焦虑”。
我们深知,并没有一条准绳来简单地衡定诗歌的优劣,只能说,收入在这本外国诗歌精选集当中的大部分都是脍炙人口明白晓畅的诗歌经典,偏重抒情短制和现当代诗人的佳作,主要限于爱情、死亡与童年故乡的题材范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轻视史诗与叙事长诗、更不代表我们否定马拉美、瓦雷里、艾略特、斯蒂文斯那样繁复典雅不无晦涩的诗风。
十多年前,我即将走出校园,在《诗刊》杂志上读到了李昂橹的组诗《结满黄金的树》,这位被无情的洪水淹没的女诗人在最后寄出的遗作里预知了她的命运结局,并且分别以深邃、纯洁和回归等为题,提前写就了自己的悼词:平淡庸俗的日子里我多么需要你/就想一位母亲在呼唤她野游未归的孩子……假若死亡是情爱的终极/诗歌该是另一个世界里渴望涅槃的灵魂……在高尚与庸俗若即若离的厮杀中/手持诗的矛与歌的盾来掩护孤独,渺小与懦弱……墓碑上只有我一个人的名字/大雨躲在眼睛里的最黑处歇息/我感到累极了……
这是我记忆当中最后一次满含泪水地阅读诗歌刊物,并且被她所具有的灼烫的感情和无助的言辞所深深打动。真正的诗歌在那一刻幻化成了李昂橹所形容的“一条穿越我身体的河流”,从而拥有了“一滴咸水就能浮托一根千钧的青丝和素指”的惊人力量,让我心甘情愿地在她的“蔚蓝的淹没”里合眼睡去。差不多是在同一年,我从图书馆里借阅了当年颇有影响的《国际诗坛》,在第2辑里读到了沃伦、埃利蒂斯和阿赫玛托娃等诗人的一系列代表作,其中《英雄挽歌》是由著名诗人蔡其矫先生翻译的,另一位译者刘瑞洪所编选的《埃利蒂斯诗抄》则收入了《疯狂的石榴树》等名篇,其中有一首《充满蓝色回想的年龄》让我彻底地迷恋上了希腊的橄榄林、葡萄园、孤挺花和爱琴海。后来阅读李野光先生重新编译的埃利蒂斯诗选,我才知道这首诗通常也被翻译成《蓝色记忆的年代》或《天蓝色记忆的时代》。那真是一段与诗结缘正值青春的好年龄,所以,我才决定把这部充满蓝色回想的外国诗歌精选集取名为蓝色记忆的年代。
文摘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