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文学批评,
品牌: 王国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码:6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2549863
·条形码:978753254986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人间词话》是近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人间词话》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简介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
[编辑本段]生平简述
王国维与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疏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但也因此被后来的共产党激进派所唾弃,在主流文化之外。
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
那时,颐和园门票巨贵,要大洋一元,因而游人甚少,待救起,已断气。毛泽东有诗云,“莫笑昆明池水浅”, 那里的水并不深,王跳进去,便一头扎到底。事实上并非溺毙,而是被湖底的淤泥朽草,塞满七窍,窒息而死。
呜呼,一代学人,草草一生,就这样于污泥浊水中逝去,时年五十一岁。从他身上,翻出一纸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等字样。有人说,他这个“辱”,为死殉清廷,效忠逊帝;也有人说,他这个“辱”,与他亲家罗振玉有些什么纠葛。但不管什么缘由,当时及后来,咸认为不值得。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历史地位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编辑推荐《人间词话》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目录
前言
一、 “人生过处唯存悔”一陇生忧世的人生历程
二、 “学无中西”——兼融中西的学术文化观
三、 “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审美超功利的文艺观
四、 “词以境界为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学理论
五、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始盛终衰”的文体演变观
六、 《人间词话》的版本和删改情况
《人间词话》
卷上
卷下
附一 自编《人间词话》选
附二 《人间词话》删稿
附三 《人间词话》原稿卷首的题诗
整理后记
附录
《人间词话》所引诗词
《人间词话》附录
……[看更多目录]
文摘卷上
1.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本则词话末尾[]内的数字,是用于标明手稿上排列的次序;下同。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①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4.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①[363
5.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①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②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③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6.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①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7.“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8.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①“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