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

分類: 图书,励志与成功(旧类),自我完善,处世学,
品牌: 胡卫红
基本信息·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216538X/9787502165383
·条形码:9787502165383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讲述李叔同和南怀瑾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多才多艺,都对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都是半路学佛以至精通,都被誉为“大师”,都曾领风骚于一时,都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两位大师的出身、修行方法、做人的风格、处世态度等方面却有很大差异,甚者可以说,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他们既是不同的两种人,又为什么能取得比肩的成就呢?因为他们的目标相同:为众生忙。
媒体推荐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林语堂
南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的出现在了一个人身上。美国驻中国的一名官员曾告诉过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师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了。”
——彼得·圣吉
编辑推荐《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中李叔同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业;南怀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林语堂
南师的种种成就,似乎不可能的出现在了一个人身上。美国驻中国的一名官员曾告诉过我,按照传统,中国皇帝的顾问必须是集一切文化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这位官员说:“南师可能是符合这种传统的最后一人了。”
——彼得•圣吉
目录
上篇 左手李叔同——做事要学李叔同
佛缘:悲喜交集悟人生
李叔同小传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李叔同出家之谜破解
求道:做一行,像一行
……
悟境:破解幸福之真谛
下篇 右手南怀瑾——做人要学南怀瑾
道行:收拾河山亦要人
器识: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
慧力: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看更多目录]
序言李叔同和南怀瑾有一些共同点:他们都多才多艺,都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都是半路学佛以至于精通,都被誉为“大师”,都领风骚于一时,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然而,两位大师的出身、修行方法、做人风格、处世态度等方面却有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李叔同出身于高官巨富之家;南怀瑾出身普通耕读之家。
李叔同从小喜好文艺;南怀瑾从小喜好武艺。
李叔同学佛出家;南怀瑾学佛不出家。
李叔同对自己、对别人都严格要求;南怀瑾对自己、对别人都很宽容。
李叔同斩断亲情,心无挂碍;南怀瑾重视亲情,齐家有道。
李叔同凡事认真,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南怀瑾无所偏执,在有心无心之间,通达大道。
李叔同性格内向,不苟言笑,说话惜言如金;南怀瑾性格外向,和善可亲,说话滔滔不绝。
李叔同不喜应酬,常独居静处,“知心无几人”;南怀瑾喜欢热闹,常高朋满座,“相识满天下”。
李叔同生活清苦,常以自苦求清静;南怀瑾生活恬淡,常以自乐怡性情。
李叔同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业;南怀瑾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如果一一列举,两位大师的不同点还有很多。他们既是不同的两种人,修行方法也不同,为什么能取得比肩的成就呢?因为他们的目标相同:为众生忙——这是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师们共同的价值观。只要目标相同,无论哪一类人,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无论借助怎样的工具,无论采用怎样的行进方法,必然走到一起来。这就叫殊途同归。
在生活中,多数人都想创下伟业,想在这个世界上“立德,立功,立名”,想证明生命的不凡价值。尽管有的人宣称自己只想活得开心一点儿、平凡一点儿,但多少有点儿言不由衷的味道。假如他能立功名于后世,一定不会拒绝的。
佛家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儒家说:“人人可做尧舜。”道家说:“人人皆有仙缘。”这就是说,每个人天然是一座宝库,一旦发掘出来,价值何等惊人!然而,多数人身怀异宝,却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最后埋于荒丘之下,这又是何等浪费!
为什么多数人不能充分实现生命价值呢?其中一些人,意识不到自己的生命有巨大价值,根本没有发掘意愿;其中一些人,只想为自己忙,不肯往“为众生忙”那个地方走。同理,古今名家、大师总结出了很好的成功之道,不知借用,一味“跟着感觉走”,岂能超越他人呢?
李叔同、南怀瑾两位大师的人生经验中,亦有很多可借鉴处。当然。我们在借鉴时,还须依自己的性情、学养、潜能而选择,不必勉强为之。
文摘上篇 左手李叔同——做事要学李叔同
佛缘:悲喜交集悟人生
李叔同小传
1.翩翩少年,特立独行
光绪六年(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商家庭,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后来名号屡改,一般以李叔同为世所知。出家后法名演音,字弘一,晚年号晚晴老人,后人通常尊称他为弘一大师。
李家世代经营盐业和钱庄等生意,广有资财。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曾于同治年间中进士,官任吏部主事,这样,李家的声势更显赫了。不过,李世珍为官不久,即告老返乡,经营商业。他晚年笃信佛教,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人称“李善人”。李世珍正妻生有两子,长子文锦早死,次子文熙体弱多病,李世珍担心他养不大,所以又将丫环王凤玲纳为小妾,生下李叔同。其时李世珍已68岁,而王氏年方20岁。那时候,在官宦人家,妾的地位低微,而李叔同作为庶子,身份也不能与嫡子相比,所以,他从小便感受到了封建等级制度带来的压抑。
李叔同5岁时,父亲因病去,他跟母亲在李家的处境更显尴尬。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叔同小时候难免有一些自卑倾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就这样形成了。
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据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即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 《往生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