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模式研究

分類: 图书,文化,世界及各国文化,各国文化,
品牌: 姜玉洪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1006976X/9787010069760
·条形码:978701006976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印度、中国以及西方,关于印度文化和传统的书籍为数不少,其中,给戢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当数A.L.巴沙姆的杰作《神奇印度》(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这本书完成于1954年,是为了迎合西方学者和读者的口味而作的。毫无疑问,巴沙姆的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对古老印度的追思。然而,他对作为印度主流宗教的印度教表现出了不必要的苛刻。在中国,关于印度文化和历史的作品并不多。季羡林、金克木、林承节、黄心川、王树英等杰出的教授和学者的作品也被地理政治学的影响所掩盖。正因如此,姜玉洪教授的这本书适时地出现,并为中国的印度文化研究做出贡献。他的著作不仅尽力填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充分展示出了他对印度文化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理解。他通过“梵我同一”(Brahmatmaikyam)、“解脱”(Moksha)和“达摩”(Dharma)等观点展示出印度精神、社会和文化规范,使我们窥见到了印度的过去。同时,他通过指出在全球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印度文化将不会丧失其独特的个性的观点来展望印度文化的未来发展。不仅如此,姜玉洪教授还观察到,印度文化将在面对外国文化挑战时加快反思和融合,使其更具合理性。
这本书可以吸引更多的从未读过类似书籍或是有兴趣了解印度的中国读者。姜玉洪教授在印度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亲历了印度文化。若要触及一个有多个种姓、多种宗教信仰、多个民族、多样人种、使用多种语言的印度的每一个文化层面绝非易事。急剧的改变导致生活形态的均匀化以及个人特征和文化表达的模糊化,这一切又加大了这个任务的难度。然而,姜玉洪教授却公正地将印度的文化传统与今日印度的时事变更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姜玉洪,男,1968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997年8月至1998年8月,受国家教委派遣、作为访问学者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学习;2003年8月至10月,在印度德里大学访学,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主持、参与多项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3部,曾获黑龙江省人文社科奖、省高校人文社科奖多项,是黑龙江省首批宣传文化系统优秀青年人才。
目录
序(中文)
序(英文)
绪论
第一节印度文化的特殊性
第二节国内外印度文化研究述评
第三节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第四节本书研究的思路
注释
第一章印度文化的一般考察
第一节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影响印度文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印度文化的基本特征
注释
第二章印度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节印度文化的定位
第二节印度教文化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 印度文化的核心精神批判
注释
第三章东西方比较视野中的印度文化
第一节东西方文化之比较
第二节中印文化之比较
注释
第四章全球化进程中的印度文化
第一节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第二节全球化与印度本土文化
第三节印度本土文化的现实命运
第四节印度本土文化的未来展望
第五节印度文化模式历史和现实研究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印度文化的一般考察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空间和历史环境下成长和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品格。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民族历史,总是记载在文化的形貌中,通过文化表达出来。因此,文化总是民族的文化,特定的群体的文化,极具空间的个性。当我们试图把握印度文化模式时,我们不可不对印度文化作一番追根寻源的考察,梳理印度文化的根源和脉络,探究影响印度文化的主要因素,进而总结出印度文化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印度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今天印度的许多特点与古代印度一脉相承,经历了殖民统治,特别是半个世纪的独立后,印度变化巨大,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但是传统积淀的旧因素在许多方面仍与现实生活并存,在印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历史与现状就这样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印度的发现》中,尼赫鲁就历史与现在的关系做过这样的阐述:“我们之所以为我们以及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过去’而来的。我们是‘过去’的产物,而且我们是沉浸于‘过去’中来生活的。不了解‘过去’,不感觉到‘过去’是我们心灵中一种活的东西,就是不了解现在。将它和‘现在’结合起来并将它扩展到‘未来’去,在不能这样结合的时候,就和它截然脱离。”高善必在其著作中也指出:“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过程。从过去认识现状,也意味着根据现状来了解过去……通过古今相互的联系来促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过去和现在。”知印度之古,可以有助于了解印度之今。我们不沉酣往昔,也不应使自己与过去割断联系,而是要认识和理解过去,将其作为认识现在的钥匙。从过去认识现状,也意味着根据现状来了解过去。因此,为了研究印度文化,我们探索的目光不得不转向古老的过去。
纵观印度历史,可知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一次次异族的入侵带来了印度种族的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对立、冲突、交流和融合,也给印度文化带来新的因素。按照刘建、朱明忠和葛维钧在《印度文明》一书中的观点,印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史前至公元10世纪为古代文明阶段,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为中世纪文明阶段,17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对于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孕育的印度文化,圣雄甘地曾这样描述过:“印度文化只有三种要素,(一)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