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博雅大学堂·哲学)

分類: 图书,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
品牌: 赵家祥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0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301060919
·条形码:978730106091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雅大学堂·哲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包括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世界的存在方法、世界的辩证图景、人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等八章内容。
这部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同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并移植了我们所在的教研室的同志及我们自己过去编写的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主要有:第二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光武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一、五、六、七章则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借鉴了刘曙光博士的专著《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丰子义教授一些学术论文中的相关观点。我们对上述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引言和第二、三、四章由聂锦芳编写;第一、五、六、七章由赵家祥编写;第八章由张立波编写。最后由赵家祥统稿定稿。
目录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观/1
第一节 哲学与哲学观/1
一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2
二 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5
三 哲学的社会功能/7
四 哲学理论形态的更迭/1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1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实践基础/1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1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变轨迹/2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特点/2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及其相关争论/28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30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32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35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38
一 世纪之交的境遇/38
二 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9
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命运,/42
四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态势/46
第五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49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9
二 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50
第一章 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57
第一节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57
一 实践概念的规定/57
二 实践的基本特征/58
三 实践的基本形式/60
四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62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65
一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65
二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71
三 人与自然共同进化/74
第三节 人与社会的关系/81
一 现实的人及其与社会的统一/81
二 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83
三 环境创造人和人创造环境/87
第四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和实践基础/91
一 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性的基本含义和内容/91
二 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社会性/92
三 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社会性/93
第二章 世界的存在方式/98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98
一 不同哲学派别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不同回答/98
二 世界的物质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102
三 科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104
四 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106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07
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07
二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11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113
一 时间、空间概念及其特征/113
二 时间、空间与物质/114
三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16
四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117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120
一 规律的含义/120
二 规律的特性/121
三 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123
第五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24
一 意识的起源/124
二 意识的本质/130
三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134
四 意识论与人工智能/137
第三章 世界的辩证图景/143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143
一 联系的含义/143
二 联系的特点/144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147
一 发展的含义与实质/147
二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49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150
一 对立统一规律/150
二 质量互变规律/157
三 否定之否定规律/163
第四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67
一 现象和本质/167
二 内容和形式/169
三 原因和结果/17l
四 必然性和偶然性/174
五 可能性和现实性/177
第五节 面对质疑与争论/180
一 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和矛盾观/180
二 辩证法体系再探讨/187
三 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191
第四章 人对世界的认识/198
第一节 认识的前提、基础和本质/198
一 认识的前提/198
二 认识的基础/203
三 认识的本质/206
第二节 认识的要素/209
一 认识主体/209
二 认识客体/212
三 认识中介/214
第三节 认识的具体机制/216
一 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216
二 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219
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222
第四节 认识的过程/224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24
二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228
三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不断发展/230
第五节 认识的真理性/232
一 对几种真理观的评论/232
二 真理的客观性/236
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40
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42
第五章 社会结构/248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的经济结构/248
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48
二 社会的经济结构/254
第二节 国家政权和社会的政治结构/258
一 国家的起源/259
二 国家的特征/260
三 国家的职能/261
四 国体和政体/262
第三节 精神生产和社会的意识结构/263
一 社会的精神生产/263
二 社会的意识结构/272
三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277
第四节 人群共同体的历史形式/279
一 家庭/279
二 氏族和部落/284
三 民族/287
第六章 社会运行机制/292
第一节 需要和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92
一 需要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动因/292
二 需要与利益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94
三 需要与利益的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趋势/295
第二节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97
一 分工的本质和结构/298
二 分工的起源和历史形态/300
三 分工的社会作用/304
四 分工发展的未来趋势/309
第三节 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3
一 交往概念的含义和界定/313
二 交往形式和交往类型/315
三 交往的社会作用/317
第四节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和自我调节功能/318
一 社会的运筹性因素/318
二 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318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32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22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22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28
第二节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2
一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332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34
三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35
第三节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6
一 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6
二 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39
第四节 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343
一 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343
二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346
三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348
四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50
第五节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51
一 科学的本质/351
二 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科学的社会功能/352
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53
第六节 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357
一 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系/357
二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一致性/360
三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作用的特殊性/361
第八章 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365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划分/365
一 经济社会形态/365
二 技术社会形态/368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372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372
二 人的活动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374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和客观性,/378
四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382
五 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86
第三节 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90
一 社会进步的内涵和根据/391
二 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393
三 社会进步的代价/396
四 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400
参考文献/404
后记/407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例如,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一文中,指出了当时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条件之一,是“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一文中,毛泽东认为一定的地理条件是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条件之一。而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于坚持持久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既然地理环境在阶级社会中能够影响革命战争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就说明它能够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
对于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不是自然条件的单纯富饶,而是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马克思指出:“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24]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的发展虽然有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地理环境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可能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可能相同;地理环境较好的国家,社会制度可能处于较低的阶段,而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社会制度可能进到了较高阶段;地理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说明地理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总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社会生产越发展,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扩大人类和自然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同时,地理环境作用的大小以及人类对它利用的合理程序,又和社会制度的性质联系着。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同样或大体相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制约作用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后记我们编写这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遇到了良好的机遇,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2000年,它被列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列教材之一,并着手编写。2001年先后申报“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和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重点教材”立项,两项申报均获批准。这部教材的写作和出版,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教务部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和教育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部书完稿和出版之际,对上述有关部门和同志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部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同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并移植了我们所在的教研室的同志及我们自己过去编写的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主要有:第二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光武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一、五、六、七章则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借鉴了刘曙光博士的专著《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丰子义教授一些学术论文中的相关观点。我们对上述同仁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引言和第二、三、四章由聂锦芳编写;第一、五、六、七章由赵家祥编写;第八章由张立波编写。最后由赵家祥统稿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点、错误或疏漏之处,恳请读者和学术界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