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史,
品牌: 蒋勋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35619967
·条形码:978753561996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从地中海区域的史前时期开始写起,共分为16个章节。蒋勋先生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让大众读者对艺术形态有非常直观,形象化的了解。配上蒋勋收集的200多幅精美珍贵的插图,著名艺术家流芳千古的不朽之作在蒋勋先生的书中如同颗颗璀璨的珍珠在读者心中熠熠发光。 《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史前时期 从一块石头,人类开始了伟大的美术创造石器时代,我们大概都听过“石器时代”这个名词。石器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萌芽的最初阶段,因为这个时期非常漫长,严格的考古学家又把它再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和我们要讨论的美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试着来观察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燧石手斧”。这块手斧看起来和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上面留着一些被敲打过的痕迹。是的,我们的美术史就要从这些痕迹开始谈起。痕迹动物会不会在自然界留下痕迹?当我们询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想到鸟类在树上筑造它们的巢,蜜蜂或蚂蚁也会用泥土一类的物质来营建它们居住的窝。利用大自然的某一种物质去营造一种营造一种形状,是美术创造的领域应当关心的生物行为。这种行为在动物、昆虫的世界已经存在。但是,这种行为在人类的世界,才高度活跃了起来。例如说,在一百万年当中,鸟类筑巢的行为,蜜蜂或蚂蚁造窝的行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我们回头看看旧石器时代的这下件燧石手斧,大约三十万年前,人类用手拿着石头,在这块燧石上艰难地敲出了一些痕迹,这种制造工具的行为,在动物界却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块燧石,今天如果丢在街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一般人大概很难发现它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知道这块燧石上记录了三十万年前人类手工的痕迹,才会对它有了好奇与珍惜罢。人类终于可以用他发展出来的“手”,依照头脑中希望的开头开始在石头上打出、砸出一件手斧。
编辑推荐《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荣获2003年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是继《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之后,蒋勋奉献给读者的又一力作。
目录
序
史前时期
石器时代
痕迹
母亲的身体
最早的绘画
大地上的遗迹
埃及
风格
希腊
米诺斯
迈锡尼
美丽的人体
人体美的起点
黄金时代
罗马艺术
关于伊特鲁斯坎
罗马雕塑的写实精神
乔尔乔内和提香
丁托雷托和韦罗内塞的俗世美学
北方文艺复兴
范·艾克与油画
超现实的鼻祖波许
平民传统——布勒哲尔
北方画派的总结者——杜勒
矫饰主义
神秘的葛雷科
美学的叛逆——卡拉瓦乔
巴洛克运动
意大利的巴洛克风与贝尼尼
王权兴起与鲁本斯的绘画
西班牙的巴洛克
荷兰的巴洛克——伦布朗与维米尔
法国的巴洛克
洛可可艺术
新古典主义
大卫与新古典主义
西班牙革命与哥雅
安格尔与新古典主义
卡诺瓦与新古典雕塑
浪漫主义的狂潮
法国浪漫派的先行者——杰里诃
浪漫主义的旗手——德拉克瓦
泰纳与海洋之光
写实主义的兴起
柯洛的人与风景
巴比松与米勒
杜米埃与阶级批判意识的兴起
自然主义的库尔贝
十九世纪
图版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写完《中国美术史》,很大的心愿是写一本大众通俗易懂的《西洋美术史》。这个心愿终于在2002年夏天完成了。
《中国美术史》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了解,《西洋美术史》则是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借助这一扇窗口,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借助这一扇窗口,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西洋”是一个颇笼统的名称。“西洋”似乎已经专指欧洲,特别是西欧的范围。
因此,这本书也以地中海区域的古代开始写起。无论是北非的埃及、南欧的希腊、西部亚洲的古代波斯,乃至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大致都围绕着地中海区域发展。
地中海四周的文化活动,虽然民族不同,政权不同,社会结构也不同,但自上古时代开始,不乏彼此的交互影响与传承,形成一脉相承的欧美美术的来源。
希腊罗马时代,逐步包容地中海周边的艺术形式,发展成一支脉络可循的美学传统。虽然有朝代的替变,仍然可以寻找出一条清晰的线索。承继的关系,也和《中国美术史》一样源远流长,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有强大旺盛的创造力。
古希腊的雕像美学,仍然是西方今天绘画或雕塑的范本。希腊的建筑柱头形式,不只仍然见于今天西方的现代建筑形式之中,甚至,也已成为全世界建筑元素的一部分。罗马时代的“拱” (Arch)更是影响长久,一直主导着西方建筑的空间理念,否则,语言中不会把建筑师称为Architect,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字根都在arch。
美术史是在观察一种形式的传承,而在形式的传承中,“美”的讯息也变成一脉香火,代代不断,可以超越政治的兴亡,可以超越社会的变迁。
文摘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