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学版)老人与海(中学生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学版)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中小学课外读物,文学读物,
品牌: 海明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页码:21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802201507
·条形码:978780220150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学生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学版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渔民桑提亚哥老了,运气也糟透了。84天以来,他天天出海,却又天天空船而归,连他的帆看上去都像是一面“标志着老打败仗的旗子”。他的老伴死了,以前跟他打鱼的小孩曼诺林也在父母的强迫下,到其他船上帮忙去了。但曼诺林很尊重老人,每见老头回来,都要走下岸去,帮他收拾钓丝、鱼钩、鱼叉什么的。
老人的陋屋空空如也,老人与小孩说着晚上的饭菜(其实并不存在),谈着喜爱的棒球队,将对话日复一日继续下去。曼诺林照顾着老人,为他买来便餐,准备好明日用的鱼饵。老人睡了,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老梦见狂风巨浪、大鱼、搏斗之类的事,而是梦见异域他乡和沙滩上的顽皮可爱的狮子。
这是老人没打到鱼以来的第85天出海了。天气晴朗,海面平静,他向远海划去,决心冲破霉运。捕一条大鱼。他一面划船,一面与大海、鱼、海鸟交谈,自孩子曼诺林离开他以后,他便养成了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
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马林鱼,这条鱼不甘束手就擒,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老人在与鱼的对峙中经受疲惫、左手抽筋、饥饿等多重折磨,与大鱼进行不屈不挠的较量。
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这是较量即将结束的迹象。鱼露出水面。老人努力将它拽近些,再拽近些。他忍住一切疼痛,使出全身力气,将鱼叉干净利落地扎进鱼腰。大鱼很快在挣扎中死去,老人将它捆在船边,开始返航。
可是,老人的麻烦并未结束。死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它们循着航线游来,大口大口地咬掉鱼肉。老人成功地杀死了一条鲨鱼,但鲨鱼下沉时也带走了鱼叉,不得已,老人只好凑合着用刀子、棍子、船舵与鲨鱼们搏斗。当半夜小船驶进港时,昼夜的搏斗已使老人筋疲力竭了。那条大鱼也已残缺不全,它的美丽和它那贵重的鱼肉都已不复存在。
老人悲哀而寂寞地走回自己的陋屋。他已疲惫不堪,趴着身子便沉沉睡去。
孩子曼诺林先是为老人的遭遇哭泣,然后给他送来热咖啡。大鱼只剩下一根粗大的鱼骨,被扔在垃圾堆里。茅棚里,喝过咖啡的老头儿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孩子曼诺林陪在他的身边。
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的和无的》。西班牙内战期间,他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1952年,《老人与海》的问世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张定远,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家级刊物《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主任、人教社报刊社社长等职,编辑、撰写、主编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图书200余本。
编辑推荐本书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老渔夫圣地亚哥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小说语言简洁,情节激动人心,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读者。
目录
阅读推荐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内容概述
艺术特色
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老人
在黎明前出海
大海不寂寞
大鱼上钩
僵持不下
最后的较量
大鲨鱼来了
惊心动魄的搏斗
无法被打垮的人
白象似的群山
白象似的群山
尼克·亚当斯的故事
三声枪响
印第安人搬走了
过密西西比河
上岸前夕
最后一片净土
考点链接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文情并茂的课文和古今中外名篇名著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而阅读方面的知识更是今后中、高考语文试题中大量出现的。“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课程标准”提出在初、高中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不少于400万字的要求。为什么“课程标准”如此重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呢?这是因为,通过阅读经典性名著,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饱览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留下的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增加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品文化的熏陶感染,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陶冶做人品格,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感谢中国画报出版社组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和一线名师经过精心策划,不失时机地编辑出版《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学版》大型阅读丛书。
这是一套特色鲜明、欣赏价值极高、值得广大青少年朋友认真阅读的丛书。这套大型丛书有以下几个特色:
通俗性:
由于名著的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加之大量作品历史久远,涉及历史典故较多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困难。为此,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这套丛书选择通俗的紧缩本,这样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收到快读、多读、读好的实效。
实用性:
面对当前语文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学中存在着“重字词,轻鉴赏:重技能,轻素质;重工具,轻人文”的倾向,教学中往往只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使语文教学目标单一化。为解决这个问题。这套丛书在每本的阅读前设有“阅读推荐”:包括“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内容概述”、“艺术特色”四个项目。为了学生阅读确有实效,在每章前有“引言”,巧妙地把学生带入有情趣的阅读中,而每章后又有“我的思考”。帮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可读点,加上学生自己读后的感悟、心得——“请你参与”,可以预期学生会从中享受到读书的美妙。
针对性:
毕竟学生要面对中、高考,从现实出发,这套丛书还在书后专门设计了“考点链接”,将阅读与考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参考试题”紧跟时代脉搏,既新颖,又经典,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中、高考试题”均是近几年考场出现的典型例题,具有方向性、指导性、训练性,整套题体现了语文综合训练的要求,解决了学生中、高考的燃眉之急。
总之,阅读这套经典性文学名著,真像“坐在寻源的武陵渔船上,饱看夹岸的桃花,有目不暇接之感”。我相信这套大型阅读丛书的问世,对于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倡导和推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张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