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国学:梁启超卷

分類: 图书,国学,国学研究,国学名家,梁启超,
品牌: 梁启超
基本信息·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201059594
·条形码:978720105959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卷所选梁启超国学著作。均出自其后期讲学、著述时代。各篇写作时间及所用版本情况如下:
《清代学术概论》一九二。年撰成,最初以《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为题,发表于一九二。年十一月至一九二一年一月《改造》第三卷第三至五号。后经修订,一九二一年二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始改今题。本卷即以商务本为底本。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原为梁启超一九二二年春在清华学校文学社作课外讲演之讲稿,拟分十四节,已完成者为十节。其中前八节在一九二二年二、四月《改造》第四卷第六、八号刊出,一九二五年收入梁廷灿所编《(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时,方将第九、十节补人。本卷即以《文集》本为底本。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乃是应《清华周刊》记者邀约的“命题作文”。属稿于一九二三年四月。迅即于当年五月十一日该刊第二百八十一期之“书报介绍附刊”第三期上全文载录。本卷即以此为底本。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本为梁启超一九二三年秋季学期在清华学校教授“群书概要”一课的讲稿。初刊一九二三年十月至一九二四年三月《清华周刊》第二百八十八至三百零五期上之“书报介绍副镌”第五至九期,后清华周刊丛书社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印出单行本。本卷即以单行本为底本。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1895年春在进京会试期间,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人们把他俩合称“康梁”。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也是文学家和学者。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编辑推荐『大家国学』者,前辈大师的国学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
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途径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们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
目录
总序
前言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导言(一)
导言(二)
奔迸的表情法
回荡的表情法(一)
回荡的表情法(二)
附论新同化之西北民族的表情法
蕴藉的表情法
附论女性文学与女性情感
浪漫派的表情法
写实派的表情法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丙)韵文书类
(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戊)随意涉览书类
附录一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附录二治国学杂话
附录三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附录四 致《清华周刊》记者书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自序
《论语》《孟子》附《大学》《中庸》《孝经》及其他
《史记)
《荀子)
《韩非子)
《左传》《国语》
《楚辞》
《诗经)
《礼记》《大戴礼记》附《尔雅)
……[看更多目录]
序言方震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既竣,乃征序于新会,而新会之序,量与原书埒,则别为《清学概论》,而复征序于震。震惟由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之演绎进而为客观之归纳,清学之精神,与欧洲之文艺复兴,实有同调者焉。虽然,物质之进步,迟迟至今日。虽当世士夫大声以倡科学,而迄今乃未有成者,何也?
且吾于清学发达之历史中亦有数疑问:
一、耶稣会挟其科学东来,适当明清之际,其注意尤在君主及上流人,明之后,清之帝皆是也,清祖康熙,尤喜其算,测地量天,浸浸乎用之实地矣。循是以发达,则欧学自能逐渐输入,顾何以康熙以后,截然中辍.仅余天算,以维残垒?
二、致用之学,自亭林以迄颜、李,当时几成学者风尚。夫致用云者,实际于民生有利之谓也。循是以往,亦物质发达之门,顾何以方向转入于经典考据者,则大盛,而其余独不发达,至高者,勉为附庸而已?
三、东原理欲之说震古铄【烁】今,此真文艺复兴时代个人享乐之精神也。“遏欲之害,甚于防川”,兹言而在中国,岂非奇创?顾此说独为当时所略视,不惟无赞成者,且并反对之声而不扬,又何故?
四、迨至近世,震于船坚炮利,乃设制造局,译西书,送学生,振振乎有发达之势矣。顾今文学之运动,距制造局之创设,后二十余年,何以通西文者.无一人能参加此运动。而变法,维新,立宪,革命之说起则天下翕然从之,夺格致化学之席;而纯正科学,卒不扬?
文摘今之恒言,日“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之觉;浸假而涨——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则落,以渐至于衰熄。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
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所谓运动者,非必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不能分为谁主动谁被动。其参加运动之人员,每各不相谋,各不相知;其从事运动时所任之职役,各各不同;所采之手段亦互异。于同一运动之下,往往分无数小支派,甚且相嫉视相排击。虽然。其中必有一种或数种之共通观念焉,同根据之为思想之出发点;此种观念之势力。初时本甚微弱;愈运动则愈扩大,久之则成为一种权威。此观念者.在其时代中,俨然现“宗教之色彩”;一部分人,以宣传捍卫为己任,常以极纯洁之牺牲的精神赴之;及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共公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之译语,谓之“流行”:古之成语,则日“风气”。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婴之,亦不乐婴之,其性质几比宗教矣。一思潮播为风气,则其成熟之时也。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日: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淤,则反动不得不起;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而建设盖有所未遑。所谓未遑者,非阁置之谓;其建设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间必已孕育,如史家所谓“开国规模”者然;虽然,其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故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此启蒙期之特色也;当佛说所谓“生”相。于是进为全盛期:破坏事业已告终,旧思潮屏息慑伏,不复能抗颜行,更无须攻击防卫以糜精力:而经前期酝酿培灌之结果,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