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世界名著,欧洲,英国,
品牌: 奥斯丁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42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020071546/9787020071548
·条形码:978702007154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著名译插图本:精华版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生活的工笔浮世绘,也是简·奥斯丁最优秀、最成熟、最能代表其风格的小说作品。它以滑稽曲折的情节而独占鳌头,讲述一个任性自负的女子如何发现真爱就在身边的故事。奥斯丁笔下的女主人公大多热情聪明独立、言谈机智风趣,与现代女性心理有灵犀,处处相通
作者简介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作家,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爱玛》普遍被认为是奥斯丁作品中艺术上思想上最成熟的一部。小说生动地叙述了几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弱点。
李文俊(1930-),上海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世界文学》主编等。著有《福克纳评传》《妇女画廊》等,译著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押沙龙,押沙龙!》等。
蔡慧(193l-2008),上海人,生前是上海文史馆馆员。译著有《裸者与死者》(诺曼·梅勒著)、《岛在湾流中》(海明威著)、《牛虻》(伏尼契著)等。
目录
第一部/1
第二部/129
第三部/271
……[看更多目录]
序言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是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一个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电影早已为大家所熟悉。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但法国人在他们所编的《理想藏书》中,却把《爱玛》列为“英国文学”类“前十本”最好的书里的第一本。由此可见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爱玛》在奥斯丁作品中的突出地位。
《爱玛》(EMMA)是简·奥斯丁发表的第四部作品,批评家们一般认为,这也许不是她作品中最受一般读者喜爱的一部(那当然是情节更加热闹的《傲慢与偏见》),却肯定是她最为成熟的作品。
简·奥斯丁出生于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过着祥和、富足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在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奥斯丁的启蒙教育更多地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时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一八一七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方便求医,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遗体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年仅四十二岁。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合成中文,总共不过二百万字,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流逝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作家当中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惟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尔律治、勃朗宁夫人、麦考莱、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人。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却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夫就曾说过:“在所有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最难捕捉到了。”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当时(指十八世纪末)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它们已使人们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较广泛地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简短结论最为准确。但内中未能突出强调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与分析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正是这一点,使她直到今天仍然显得毫不过时。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的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的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修道院》第五章末段)奥斯丁自己的几部作品无疑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文摘第一部
第一章
爱玛·伍德豪斯,俊俏聪明,家道殷实,生活舒适,性格又开朗,人生中多种至高无上的幸福,似乎都汇聚在她身上了。她在世上生活了将近二十一年,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她是小女儿,上头有一位姐姐。父亲再慈祥不过,对女儿百依百顺。姐姐出阁时,爱玛年纪虽小,自然而然成了家中的女主人。她母亲去世太早,因此娘亲的种种爱抚,她只有丁点儿朦朦胧胧的印象。母亲的空缺由一位家庭女老师来填补。这可是位贤德女子,对爱玛关爱有加,丝毫不逊于一位慈母。
泰勒小姐在伍德豪斯先生家中一下子就过了十六年,与其说是一位家庭教师还不如说是位挚友。两位千金小姐她都十分喜欢,对爱玛感情尤深,两人之间,更多的是一对姐妹似的亲密关系。即使在泰勒小姐名义上仍算是家庭教师时,由于脾气温顺,她几乎就没有做出过要管束的架势;如今,师道尊严的影子更是早就荡然无存。两人就像一对贴心朋友般朝夕相处,爱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对泰勒小姐的意见她是十分尊重的,但大主意都由自己来拿。
若说爱玛的处境有什么可虞之处,那就是她有权任意率性而为,并且对自己的估计往往略为偏高。这些毛病自然会对她的许多人生乐趣造成损害,不守目前尚未被她察觉,远没有被列为可能给她带来祸害的根源。
不如意事还是来了——尽管那来势不算太凶太狠——也远非以让人憎厌的形式出现。泰勒小姐结婚了。失去泰勒小姐使爱玛初次尝到哀愁的滋味。在好友大喜的日子里,爱玛破天荒第一遭闷闷不乐兀自久久呆坐。婚礼完毕后,一对新人离去,剩下父亲与她共进晚餐,漫漫长夜,绝无指望还会有第三个人来,让气氛可以变得活跃一些。饭后,父亲像往常一样,安定下来,准备就寝。爱玛只能怅然枯坐,默思自己的损失。
这桩婚事,她的好友获得的幸福前景是不容置疑的。韦斯顿先生人品出众,家境优裕,年纪相当,举止谦和有礼。当初自己为了促成这门亲事也曾殚精竭虑,没少花气力。想到此处,她多少有些得意,孰不知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呢。从此,每一天的每一小时,她都去感到失去泰勒小姐的伤痛。她回想起泰勒小姐的情谊——十六年的仁爱与深情厚谊呀——从自己五岁起泰勒小姐就如何教她带领她玩耍——在她健康时如何全心全意地爱她,让她快乐——她幼年体弱多病时又如何精心照料,使她痊愈。这上头她欠的情分是还不清的呀。然而,最近七年的交往,紧接着伊莎贝拉的出嫁,只剩下她们俩。两人相依为命,平等相待,开诚相见,这个阶段的大事小事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