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程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新闻采访和报道,
品牌: 刘海贵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59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9787309031164
·条形码:978730903116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新闻采访教程》是一本新闻采访学的新编教材。它系统讲授了新闻采访的特点以及所必备的知识、方法,阐述了新闻工作的要求、条件,介绍了新闻采访在实施和运作过程中的种种策略和应变手段。作者还结合新闻实践的变化,对近年来媒体频频出现的连续报道、深度报道、批评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精确性报道等,作了精彩的讲评。其对于新闻采访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和新的变动中的国际新闻传播,培养创新性新闻传播人才,都是十分有益的。
由《新闻采访教程》作者编著的《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当代新闻采访》等书的发行量迄今已近30万册,被全国 180余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作为首选教材,《当代新闻采访》还被中央电视大学遴选为最新教材。《新闻采访教程》是他对新闻采访数学贡献的又一力作。
《新闻采访教程》可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教材,宣传工作者、新闻爱好者的自学读物,也可供新闻业务进修、提高之用。
作者简介刘海贵,男,1950年 9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应用新闻学研究和教学,先后出版《现代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等十余部教材和专著,发表论文近二百篇。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新闻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何谓新闻采访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六大特点
第三节 新闻采访是基础性、决定性的工作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十大方式
第二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坚持真实性
第二节 坚持思想性
第三节 坚持时间性
第四节 坚持用事实说话
第三章 记者的修养与素质
第一节 优良的作风
第二节 高尚的道德
第三节 广博的知识
第四节 熟练的技能
第五节 诚挚的情感
第六节 强健的体魄
第七节 广泛的交往
第四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第一节 培养新闻敏感
第二节 熟识新闻价值
第三节 严守新闻政策
第四节 明确报道思想
第五节 获取新闻线索
第六节 精心采访准备
第七节 剖析对象心理
第八节 创造访问条件
第五章 采访的实施与运作
第一节 掌握提问技能
第二节 主持调查座谈
第三节 强化现场观察
第四节 重视听觉功能
第五节 坚持当场笔录
第六章 采访的深入与过渡
第一节 注重深入采访
第二节 仔细验证材料
第三节 迅速整理笔记
第四节 积累剩余材料
第五节 认真提炼主题
第七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采访
第一节 人物新闻采访
第二节 人物通讯采访
第三节 人物专访采访
第四节 事件通讯采访
第八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采访
第一节 政治新闻采访
第二节 会议新闻采访
第三节 军事新闻采访
第九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
第一节 经济新闻采访
第二节 科技新闻采访
第十章 文艺与体育类新闻采访
第一节 文艺新闻采访
第二节 体育新闻采访
第十一章 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
第一节 社会新闻采访
第二节 灾害新闻采访
第十二章 其他类新闻采访
第一节 新闻小故事采访
第二节 特写来访
第三节 报告文学采访
第四节 连续性报道采访
第五节 批评性报道采访
第六节 深度性报道采访
第七节 预测性报道采访
第八节 精确性报道采访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1923年邵飘萍先生率先出版(又名
但是,新闻采访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社会变化了,历史发展了,就需要其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尽管国人前赴后继,几十年持之以恒地对其不断研究,且著作颇丰,但眼下也实难说这门学科的研究已经完全成熟,确实,许多领域亟待开拓,许多理论亟待建立。尤其是历史已跨人21世纪,上世纪对新闻采访学阐述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则毫无疑问地予以保留与坚持,实践证明是过时的,则毫不可惜地予以剔除与舍弃。如何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推出一本既体现传统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切合当前新闻传播实际需要的新闻采访学教材,乃属当务之急。
笔者从学采访到研究采访,已经历近30个年头,先后撰写出版过数本新闻采访学教材,如今虽任复旦大学应用新闻传播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但认真审视自己对这门学科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也无论是传统理论的继承还是时代特色的张扬,都还十分浅薄,感到愧疚万分。近日又闻拙作、发行量已近30万册,180余所高校新闻院系将其作为首选教材,欣慰之余更觉得责任不小。于是,尽早编著一本既继承传统特色、博采众家之长,又能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宗旨,新闻从业人员能从中找到方向与方位感的新闻采访学教材,就成了近年内始终萦绕心头的一桩大事。从去年元月起,我无心再揽其他事情,而将主要精力扑在这本教材的编著上。
文摘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任何想办好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网络等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无不从加强、健全新闻采访着手。新闻采访学又是新闻学的主要分支,任何对新闻学的研究,也无不从新闻采访学开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采访是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
第一节何谓新闻采访
中国乃至国际新闻界对新闻采访所下的定义,众说纷纭,含混不清。譬如,英国有人曾对50名颇有资历的记者作专项调查:请给新闻采访下一定义。结果约有30名记者答不上来,其余记者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无一准确。因此,开宗明义,何谓采访,又何谓新闻采访,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
“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早出现约三百多年。据记载:“宝撰搜神记,因作序日: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在古代,我国从事邸报、小报等工作的人,通常把采访称之为探访,且有内探、省探、衙探之称。从事采访活动的,不仅仅是记者(近代称“访员”、“访事”),史官等也常有此类性质的活动,如汉代司马迁著《史记》,其中相当一部分材料,是根据他亲自采访所得写就的。朝廷为了了解下情、外情,也常常派些官员下去采访,如唐代开元年间,曾专设了“采访使”,代表朝廷“考课诸道官人”;宋朝也有“遣司勋员外郎和岘往江南路采访”的记载(见《宋史·太宗纪》)。但不管怎么说,这类采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至多只是反映出早期采访有点类似收集情报和一般材料的特征而已。
作为新闻工作的专门术语,新闻采访一词则是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予以肯定,并具有了充实、完整的内涵。
然而,包括近年来出版的诸多新闻采访学著作在内,对新闻采访所下的百余条定义,都比较繁杂,有的欠科学、欠准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两类。
一类是,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或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这类定义虽有一定道理,如它说明了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的活动,是一项具有某些或部分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但问题在于,这类定义没揭示新闻采访的个性特征:这是什么样的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它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等等,都未能明确、清晰地得到概括和揭示。因为任何形式的调查研究活动,都有主,观认识客观的共性,如司法人员审核案情,历史学家考古,机关干部下基层检查总结工作等,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