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分類: 图书,历史,世界总史,通史,综合,
品牌: 郑寅达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9787561722831
·条形码:978756172283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它之所以区别于国别史和地区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和研究视域;而它之所以区别于更广义的人类史或人类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确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结构意义上的特殊内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类社会的泛指。
目录
第一章20世纪初世界的动荡与重构
第一节列强支配下的世界
一、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和欧洲的优势地位
二、非欧洲国家的崛起
三、新现象和新事物
第二节世界格局转换中的局部冲突
一、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二、两次摩洛哥危机
三、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第三节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大战的爆发
二、战争第一阶段
三、战争第二阶段
四、战争第三阶段
五、战争的结束
六、战争对交战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一、列强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构想
二、凡尔赛体系
三、欧洲政治地图的改划
四、国际联盟的建立
五、华盛顿体系
第二章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创
第一节俄国革命的兴起
一、社会矛盾的深化和革命形势的酝酿
二、工人运动与列宁主义的诞生
三、1905年革命
四、斯托雷平改革
五、1917年二月革命与沙皇制度覆灭
第二节1917年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一、两个政权并存
二、列宁的革命战略
三、七月至十月形势的变化
四、十月武装起义
第三节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措施
二、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
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五、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斗争
第四节“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二、五年计划、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三、“大清洗”与集权体制的定型
第三章资本主义体系的动荡与调整
第一节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与和平
一、20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
二、美国柯立芝繁荣
三、德国赔偿问题
四、欧洲安全问题和《洛加诺公约》
五、裁军问题和《非战公约》
第二节社会改良运动与社会民主党参与执政
一、社会民主主义与社会党国际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参与组建魏玛共和国
三、英国工党上台执政
四、法国左翼联盟政府和人民阵线政府
第三节世界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一、法西斯的产生背景和内涵
二、法西斯的类别
三、意大利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专政
四、德国纳粹运动和纳粹专政
五、日本的法西斯化
第四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与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与根源
二、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三、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
第一节法西斯国家的毁约扩军
一、30年代初的世界战略格局
二、希特勒撕毁军备条约
三、斯特莱沙会议和《英德海军协定》
四、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五、德国进军莱因非军事区
六、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七、法西斯国家实现政治联合
八、霍斯巴赫备忘录
第二节集体安全与绥靖政策
一、苏联关于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构想
二、共产国际方针的转变
三、法国的巴尔都外交方针
四、苏联重返国际社会
五、《东方公约》和《苏法互助条约》
六、英国的绥靖政策
七、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罗斯福外交
第三节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
一、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
二、德奥合并与慕尼黑会议
三、德国进攻波兰与英法参战
四、德国进攻苏联
五、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四节战争的战略转折与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二、中途岛海战
三、斯大林格勒会战
四、阿拉曼战役
五、意大利的倒戈
六、欧洲战争结束
七、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五节从德黑兰到波茨坦: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
一、战争后期的大国会议
二、组建联合国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四、处置德国
五、波兰的疆界和政权问题
六、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第六节两大阵营的对立:东西方冷战的开始
一、从盟友到对手
二、杜鲁门主义
三、马歇尔计划与北约组织
四、第四点计划与亚太地区军事体系
五、经互会与华约组织
六、柏林危机与朝鲜战争
……
第五章科学技术革命与战后酱主义的发展
第六章战后苏联和东欧诸国的发展与变革
第七章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第八章世界格局向多极化的演变
第九章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和世界历史是类似同心圆结构的三个既重合又不同的概念。其中,人类历史是涵盖面最大的圆,从地球上出现最初的人类群体算起,大约已有300多万年;人类的文明史一般指脱离了蒙昧和野蛮状态、有了文化传承和形成社会运作机制的人类历史,这样的文明社会历史大约已有五六千年;世界历史则是最小的圆,它是指人类社会进人了整体性发展、形成了世界性体系结构的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的历史,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一工业文明时代的历史大约发端于16—18世纪,目前仍在延续、发展。
《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它之所以区别于国别史和地区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和研究视域;而它之所以区别于更广义的人类史或人类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确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结构意义上的特殊内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类社会的泛指。
文摘第二节世界格局转换中的局部冲突
一、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从1870年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由原来的世界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逐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1879年10月,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联合对付俄、法两国,首先缔结秘密的军事同盟条约,规定一方受到俄国的攻击时,另一方以本国的“全部军事力量”予以援助,一方受到俄国以外的大国攻击时,双方互守善意的中立。1882年5月,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后,在德国的拉拢下也参加德奥同盟,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成为其中一个动摇的同盟者。
法、俄两国为了对付三国同盟,迅速接近,于1894年正式形成法俄同盟。英国长期来奉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但是面对德国的挑战,深感受到威胁,于1904年同法国、1907年同俄国订立协约,这样便构成三国协约。
在帝国主义大国矛盾日趋尖锐的同时,受这些矛盾影响的局部冲突也在不断发生,这些冲突反过来又推动了两大集团的形成,使局势进一步紧张。
后记一、《世界通史》由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博士点有关教师合作撰写。全书共三编,本书为第三编。编写者及分工如下:
余伟民:撰写第二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郑寅达:撰写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
二、特请庄锡昌、叶书宗、舒运国、周春生、陈崇武、程纯等专家审阅全书,深表感谢。责任编辑陈丽菲女士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对提高本书质量帮助甚大。
三、本书得到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和华东师范大学领导的多方支持,谨致敬意。
四、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取和借鉴了国内外有关学术成果,未作一一注明,特一并致谢。
五、限于学术水平和时间仓促,舛误疏漏之处,恳请专家同仁和广大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