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新闻传播学术原创系列)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新闻学理论,
品牌: 陈堂发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7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09061758
·条形码:978730906175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闻传播学术原创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重大课题,大众传媒作为沟通民情、反映民意、汇聚民智的社会传播载体,在公共决策中,自然不能缺席。在这方面,《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视角独特,见解深刻,堪称一部力作。
《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以新闻媒体在政府政策问题与议程建构、政策论辩和政策执行与评估等主要环节能够或应当产生的作用作为研究话题,就新闻传媒的微观政治功能进行深入而集中的探讨:新闻媒体作为政府政策行为的辅助手段,它在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实行民主与科学决策、增强政策效能方面,尤其在提高政策活动代表民意的深度与广度、决策的合理性程度、客观监督与评价政策效果的可信度等方面发挥着显著功能。
《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的创新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摆脱了以往对媒体政治功能大而化之的“民主”、“民意”表达的套路,采取了微观解剖的思路——既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切实地呈现出媒体在公共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媒介“喉舌”功能的“优化”问题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观点。
作者简介陈堂发,安徽桐城人,1967年生。先后获传播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出版的著述有:《授权与限权:新闻事业与法治》、《论当代中国媒介权限》、《媒介话语权解析》、《报纸业务新理念探析》等。正在主持或已结项的课题项目有:国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项目“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问题研究”、人事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大众媒体在政府政策行为中的作用研究”、江苏省“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媒介话语权理性拓展研究”。参与承担国家及省级项目主要有: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九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省“十五”社科基金课题各1项。
目录
序 传媒政治功能细化研究的力作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说明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1.研究背景
2.研究动机
二、相关研究概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价值
1.研究目的
2.研究价值
四、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
1.主要理论
2.研究方法
第二节 媒体与政策活动关系回溯
一、旧制度下的报刊与政策活动
1.近代之前官报与政策活动
2.近代的报刊与政策活动
二、建政前中共报刊与政策活动
1.政策宣传:党的报刊一贯的功能定位
2.报刊的政策宣传实践问题
第二章 从问题到议程的媒体参与作用
第一节 媒体报道与政策问题设定
一、媒体与政策问题相互依存
1.政策问题为媒体报道所需
2.媒体作为政策问题建构的公共设施
二、媒体确立政策议题的理论与方法
1.议题设置与框架理论
2.媒体确立政策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 媒体与政策问题的建构
一、媒体建构政策问题的方式
1.以内参方式建构政策问题
2.公开报道“焦点事件”建构政策问题
二、媒体影响政策议题的有效手段
1.报道有公共价值的诉讼行为
2.扩散专家建议与观点
3.关注公民的公益性上书行为
第三章 新闻媒体与政策论辩
第一节 媒体开展政策论辩的条件及意义
一、媒体论辩政策的依据与条件
1.协商民主:政策论辩的理论依据
2.政策论辩实现的政治条件
3.媒体进行辩论政策的阈限
二、媒体作为政策论辩载体的意义
1.媒体论辩作为政策社会化的一种策略
2.政策论辩对实现理性决策的意义
3.政策论辩对实现公正价值取向的意义
第二节 媒体与政策论辩的呈现形式
一、侧重方案修补的媒体论辩
1.方案修补性的媒体论辩
2.民意试探性的媒体论辩
二、媒体的政策论辩优化问题
1.增强论辩的非精英主义倾向
2.强化媒体在政策论辩中的组织者角色
第四章 政策执行与媒体功能的凸显
第一节 媒体作为政策执行的机制
一、营造政策认同的舆论环境
1.作为政策执行宣传的手段
2.作为沟通与协调的渠道
二、作为监督政策执行的手段
1.媒体监督的优势
2.媒体舆论监督的核心:政策执行
第二节 媒体作为效果评价的手段
一、媒体评价的特点
1.媒体评价的客观性
2.媒体评价的公开性
3.媒体评价的浅易具体性
二、媒体评价的关注点
1.政策价值问题评价
2.政策薄弱环节 评价
结语: 作为影响因素的网络媒体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对于大众传媒同公共政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不完全相同。毛泽东的看法最直接、最明确,那就是前者无条件地为后者服务,传媒为政党和政府工作服务。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①而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思的见解则不同。“马克思无疑地梦想报刊不受国家管制,而是作为人民的真正发言人。如果国家像预言的那样在革命以后就消亡了,他的梦想或许已成为事实。”②
马克思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于德国党想将无产阶级党报实行“报干0国家化”的计划极其反感。可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不得不重建国家机器,不得不面对管理国家的工具--政府同大众传媒关系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理想主义往往不得不让位于现实存在。在苏联,公众通讯工具只能成为“党的路线的发言人和国家的工具”,只能成为国家和党发布指示的工具。在苏联,公众通讯工具是同国家政权的其他工具及党的影响密切结合在一起的③。
文摘2.媒体作为政策问题建构的公共设施
政府决策系统的问题察觉与沟通机制是否健全以及能否有效运作,直接影响到社会问题能否及时、准确地被提上政府决策议程。目前我国的信息机构在提供决策信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需要的问题,如大多数信息机构主要负责搜集经济信息,搜集社会问题信息尤其负面问题信息的专门机构极少,涉及后者的不完全信息只有各级信访机构提供。出于其他因素考虑,对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地方信息机构不能及时提供;各级信息机构的数量不少,但专业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美国仅联邦调查局就有工作人员27800名,其中总部9 800人。我国国家统计局只有200多人,国家信息中心各种人员共计l 200余人,由国家信息中心与隶属于各地方政府的信息中心组成的国家信息系统全部工作人员约13 000人①。再如信息搜集的方法不够科学,大多采用效率高、易于操作的典型调查法,或通过展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情况,而座谈人员的代表性不够,容易导致信息片面失真。通过层层填写、汇总统计报表的方法获得的有关信息,因为缺乏监督使得信息瞒报、虚报时有发生。面对这样一种信息收集与处理状况,目前拥有近100万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传媒机构,其作为决策系统内信息机构运作不够完善的一种弥补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就沟通机制而言,作为普通的个体公民,尽管有参与并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的机会和渠道,但原子式的、分散的普通公民基于条件限制在对有关信息的获取不充分的情况下,其影响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在总体上仍是比较低的。
后记本书是我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一个总结。
除了人们特别关注的新闻媒体宏观的政治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功能之外,传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是否还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发挥其他的政治功能,尤其在微观政治领域--政府政策行为中,传媒是否能够尽其所能,理论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传媒根本没有这样的政策空间来施展它的功能,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权利空间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这两种近乎对立的认识都来源于媒体运作的实践。理论认识上的分歧给我的研究与思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它既说明了话题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也意味着问题研究的敏感性。从确定选题开始,我力求自己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尽量与传媒活动自身所呈现的复杂情况相吻合,避免结论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本书研讨的问题跨学科的属性比较明显,在体系构成方面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成果,主要依据政策系统构成的一般分析路径建构内容框架。本书的结构体系是否合理,还有仗读者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在书稿选题论证、写作与修改的过程中,李良荣教授、刘海贵教授、赵凯教授、张骏德教授、黄旦教授以及孟建教授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修改建议,他们在繁忙之中抽出时间提出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