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SIEGFRIED KRACAUER VON CALIGARI ZU HITLER EINE PSYCHOLOGISCH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FLIMS)
分類: 图书,心理学,综合,
品牌: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5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208079465
·条形码:978720807946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SIEGFRIED KRACAUER VON CALIGARI ZU HITLER EINE PSYCHOLOGISCHE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FLIMS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作者克拉考尔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在二十年代的德国影片中,他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克拉考尔在书中开辟了探查电影美学、一个民族(魏玛时期德国人)的普遍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新领域,并提出一项惊人的(时至今日仍有争议的)主张: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
作者简介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 Kracauer,1889—1966),著名批评家、社会学家和电影理论家。生于德国,早年为《法兰克福报》记者和时事评论员,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到达纽约,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特聘研究员,随后又在多个研究所从事社会学研究。他的写作涉及小说、文论、社会调查、电影理论和哲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雇员们》、《大众装饰》、《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电影的理论》(中译本译为《电影的本性》)等。
编辑推荐《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作者他的写作涉及小说、文论、社会调查、电影理论和哲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雇员们》、《大众装饰》、《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 《电影的理论》(中译本译为《电影的本性》)等。
目录
重读克拉考尔
前言
引言
一 早期(1895—1918)
1.和平与战争
2.先兆
3.UFA的创立
二 战后时期(1918—1924)
4.自由的冲击
5.卡里加利
6.暴君的队列
7.宿命
8.无声的混乱
9.性命攸关的两难
10.从反叛到屈服
三 稳定时期(1924—1929)
11.衰落
12.冰冻的地面
13.妓女和少年
14.新写实主义
15.蒙太奇
16.简短的起床号
四 前希特勒时期(1930—1933)
17.歌曲和幻觉
18.凶手在我们中间
19.胆怯的异端
20.为了更好的世界
21.民族史诗
增补 宣传和纳粹战争片
作者的话
1.纳粹的考虑和措施
2.电影手法
3.万十字的世界
4.银幕剧作法
5.与现实的冲突
结构分析
附录 影评(1924—1939)
德文版编者后记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文献
2004年英文版导读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片名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关注德国影片并非只为电影之故,准确地说,其目标在于以某种特定方式增进我们对前希特勒时期德国的了解。
笔者以为,借由分析德国影片,那些从1918年至1933年在德国处于主导地位的深层次心理习性——它们影响着当时的事件进程,并不得不在后希特勒时期遭到清算——才能得以揭示。
笔者有理由相信,书中将电影作为研究介质的做法,同样可被扩展到当前在美国及其他地方进行的大众行为研究中去。笔者也相信,这种研究会对电影计划的编制有所助益——更不消说传递信息的其他媒介——使合众国的文化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文摘1.和平与战争
德国电影的真正形成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此前为史前史阶段,就其本身而言是一段无关紧要的早期。然而,这一时期不应该被忽略。在此期间,尤其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某些状况使得那些导致1918年后德国电影爆发非凡能量的因素成为现实。
从理论上讲,德国电影始于1895年,在卢米埃尔(Lumiere)进行首次公开放映前大约两个月,斯柯拉丹诺夫斯基兄弟(Brothers Sklada-novsky)在柏林冬日花园展示了他们的“电影放映机”(Bioscop)——用他们制造的机器拍摄和放映的一些场景镜头。不过这一开端意义不大,因为1910年之前德国实际上还没有自己的电影工业。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制作的影片——尤其是梅里爱(Melies)的那些作品——迎合了习惯早期帐篷表演的观众的口味,1900年之后,这些影片大量地涌入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Ladenkino),并在随后席卷了刚刚起步的早期电影院的银幕。1902年,一部法国赛璐珞影片——《乞丐的自尊》(The Beggar’SPride),讲述了一个灵魂高贵的巴黎乞丐在解救一位女士后傲慢地拒绝对方施舍的故事,因为这位女士先前曾指控他偷窃。这些有意与色情作品抗衡、道德标准极高的影片自然从未真正实践过它们的动人许诺。1906年至1908年间,电影在长度方面有所增加,印制字幕取代现场解说。由于这些改进,这些年里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许多新剧院的开张以及德国电影发行商的出现。
奥斯卡?迈斯特(Oskar Messter)就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本土制作人里的杰出人物,在自传里他对自己的功劳也是当仁不让。迈斯特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se)上一间不起眼的公寓摄影间里起步,日后,无数能力低下、商誉可疑的电影制作人都将总部设在了这条街上。他拥有作为开拓者愿意试验和尝试一切创新的热望。在特写尚不多见的当时,迈斯特就在他早期的一部喜剧片里把几个骑车女子的远景和对她们腿部运动的特写结合在一起,这将是后来德国人最偏爱的一种镜头技法。迈斯特还促成了所谓“发声影片(sound films)”的流行。这一品种起源于法国和美国,约在1908年至1909年间在德国极为盛行。一个身着戏装的男高音站在画布前假装演唱,他得努力让自己的口型和一台看不见的留声机发出的声音同步。除了大歌剧现场、民歌和音乐滑稽戏,人们还可以听到无与伦比的酒馆艺人奥托?罗伊特(Otto Re-utter)的歌声,他的歌曲在善良诙谐的背后是对生活的辛酸批判。这种发声影片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就被展出过,不过被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