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领导国学讲堂2(清华卓越领导人文系列)
分類: 图书,管理,领导学,经理人书架,
品牌: 骆建彬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1139918/9787301139912
·条形码:978730113991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清华卓越领导人文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卓越领导国学讲堂2》内容简介:著名哲学史家张立文先生论述了他独创的哲学体系——和合学,提出了五大原理,对小至个人修身养性,大至国家与民族发展,都有指导意义。著名思想文化史家张岂之先生论述了“四书”的文化意义,用“四书”把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贯穿起来,帮助人们从“四书”中读出人生的意义。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朱汉民先生独辟蹊径,从书院的发展演变中梳理出宋明理学的发展轨迹,探讨了书院与宋明理学的关系,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对当今教育的反思。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集其几十年研究曾国藩的心得,讲述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以及对后人的启迪,值得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深思和借鉴。新儒家第三代领军人物杜维明先生讲述了在文化现代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前这个知识社会里,如何进行创新,如何发展创业精神等一系列问题,其思考的问题及问题的独特性都颇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骆建彬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机械系硕士生导师。1999年创立“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这是国内最早致力于中国企业家个人提升的教育机构之一。九年来,该中心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企业家个人修养而分别推出了“总裁系列课程”与“卓越领导系列课程”,对在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学习过的一万五千余名企业家及其企业而言,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媒体推荐“四书”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人生事业的目标,以“仁”为事业的基点,以《孟子》所提出的诸多“仁政”措施为事业的出发点,通过以上几步,最终达到《中庸》所提出的人生事业的最高境界。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
所谓健康的个人主义,就是有独立尊严,有个人自主性、独立性的人,掌握了一定的资产,不依附其他任何外力。这样的人可以有责任心,可以恒常不断地在财富积累、创造新的财富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哈佛大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美国人文艺术科学院哲学组院士杜维明
只有化解人与自然冲突所造成的生态危机.顺应天时,才能成就富有之大业。要体认、把握阴与阳千变万化的道理与规则,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
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一定会需要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反映时代变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简单地照搬过去的思想体系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以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难题和困境。
--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
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文人,但后来形势需要他做军队的统帅,他很快就适应了,而且做得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领还要好,原因就在于他的综合素质非常好,也就是他的人格修炼得非常成功。
--著名作家,岳麓书社编审唐浩明
编辑推荐《卓越领导国学讲堂2》编辑推荐:五位享誉海内外的国学专家齐聚清华园,融会古今.贯通中外,深入浅出地解读国学精华。著名哲学史家张立文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易、儒、道、释的思想分别用三句真言概括,帮助人们轻而易举地掌握易、儒、道、释思想的精髓。张先生还论述了他独创的哲学体系——和合学.面对当前的五大;中突和五大危机。提出了五大原理,对小至个人修身养性.大至国家与民族发展,都有指导意义。
著名思想文化史家张岂之先生讲述了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详细论述了“四书”的文化意义,用“四书”把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贯穿起来,帮助人们从“四书”中读出人生的意义。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朱汉民先生独辟蹊径,从书院的发展演变中梳理出宋明理学的发展轨迹,探讨了书院与宋明理学的关系,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对当今教育的反思。
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集其几十年研究曾国藩的心得,讲述了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以及对后人的启迪,值得每一位渴望成功的人深思和借鉴。
新儒家第三代领军人物杜维明先生讲述了在文化现代化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前这个知识社会里,如何进行创新,如何发展创业精神等一系列问题,其思考的问题及问题的独特性都颇有启发意义。
目录
出版缘起
序、
易、儒、道、释三句真言张立文
《周易》真言
生生之谓易
保合太和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儒家真言
以治平为本
以仁为核
以和为贵
道家真言
无为而治
有无相生
道法自然
佛教真言
明心见性
无念为宗
顿悟成佛
儒商与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
关于儒商的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儒道二家对“天道”、“人道”关系的论述
诚——中国文化精髓最精练的表述
“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信原则的哲理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讲诚信原则,必须刻苦学习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体验方法
宋明理学与书院精神朱汉民
书院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书院的产生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内涵
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产物
理学是文化综合的产物
理学是东亚文明的思想内核
程朱理学的文化宗旨
理学的文化宗旨之一——信仰
理学的文化宗旨之二——知识体系
理学的文化宗旨之三——指导人的行动
程朱理学与书院精神
胡适解释书院精神
从理学的角度理解书院精神
自由问答
“四书”的文化意义张岂之
“四书”及其形成原因
“四书”的具体内容
“四书”的形成原因
朱熹与《四书集注》
对天理的认识,贯穿“四书”的始终
“四书”的内在体系
“四书”的意义
结语
和合学张立文
为什么提出和合学
社会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
建构和合学的哲学体系
什么是和合学
和合的意蕴和“三世界”
我们生活在迷途之中
和合学的价值和功能
“和生”原理
“和处”原理
“和立”原理
“和达”原理
“和爱”原理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唐浩明
曾国藩——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
曾国藩是“三不朽”之人
曾国藩的“内圣外王”之路
曾国藩是开湖湘风气的一代宗师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做大事业的基础
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让事业有更大的发展
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赢来最后的胜利
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全力以赴奔向大目标
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依时而变
成功后不居功,谦退自抑,淡化光环,缩小靶的
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统帅的最大要务
识才用才,是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
慎选替手,使事业后继有人
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知识社会的创业精神杜维明
文化现代化与文化全球化
观点之一:文化全球化是一个趋同的过程
观点之二:文化全球化导致世界的多元化
关于现代化的两个新观点
观点之一:现代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形式
观点之二:现代化中的传统问题
知识社会的创新
健康的个人主义是创新的重要因素
观念的更新是创新的重要支柱
创业精神是通过学习发展起来的
积极扮演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
儒家思想为公共知识分子提供资源
名家会讲
……[看更多目录]
序言把几位国学专家的讲演稿整理成书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听过他们讲演的人,可以用这本书作为反复学习的教材,没有机会听他们讲演的人,也可以从这些讲演稿中获得学习的机会。。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听权威专家讲演是最“实惠”的。那些专家把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经过凝练,用半天最多一天的时间把最精华的内容讲给我们听,对于听讲的人来说,真是“投入最小,收获最大”的事情。
中国人对国学的态度,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过程。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国学,特别是儒学,是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在“四书五经”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都是“吃人”二字。此后,国学作为封建文化的代名词,连续遭受了几十年的批判。最近一些年,国学又重新复兴起来,提倡国学。学习国学,乃至推崇国学,已经形成了气候。一些讲国学的学者成了最红的人物。这些起落,都是基于社会和政治的原因产生的。我们对国学的基本态度,应该是毛泽东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但取其精华也好,弃其糟粕也好,前提都是了解国学。如果我们不承认国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国学不屑一顾。一无所知,那就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更谈不上继承和发扬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了。
2003年底,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主任骆建彬同志以及吴绪模。吴建基等同志,还有作为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的我,一起策划了“企业卓越领导高级研修班”的培训项目。为了搞好这个研修班,我们提出了“五有”的目标和四句话的学习方针。所谓“五有”,就是企业卓越领导必须是“有文化。有思想。有品德。有能力。有影响”的企业经营者。四句话的学习方针是:“开阔视野,多维思考,以道御术,追求卓越。”
在这个研修班上,我们安排了相当分量的国学课程。本书收集的几位国学专家的文章,就是他们在研修班上的讲演稿。
学习方针中的“以道御术”,主要是针对如何学习国学提出的基本方法。一般而论,国学的优势在于“道”,在于对“道”——基本原理的论述比较精辟,而国学的弱点在于“术”,缺少在操作层面的研究。西学,特别是西方企业管理理论,长项在于“术”,操作方面讲得很细,弱项在于“道”,基本原理方面讲得较少,也不够深透。如果我们悟通了“道”,再用“道”去理解“术”。驾驭“术”,就会大大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也才有可能在中国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海尔的董事长张瑞敏就是悟透了老子说的“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相生”的“道”,才自觉而娴熟地操作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形成良性循环的名牌战略,悟透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才大力推行他们的“市场链”管理方法。历来的大企业家和卓越领导者,大都是具有较为深厚的国学修养的。
学习方针最后一句话叫“追求卓越”。我想也可以改成“先己后人”。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为己”。“为人”都不是道德上的概念,而是学习中的概念,即学习首先的着眼点放在哪里。所谓“为己”,是学习的着眼点首先放在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所谓“为人”,是学习的着眼点首先放在作用于他人上。国学的学习,首先要着眼于自身素养的提高,这就是儒家历来倡导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开始,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要做卓越领导者,也应该重视“修身”,并从“修身”开始,安排自己的学习。
“企业卓越领导高级研修班”已经办了七八期,学员们的反映是好的,他们对国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思想收益。
我认为,正确对待国学,学习国学,消化国学,其意义绝不止于办好某种研修班这个层次,更重要的在于探讨如何发展我们中国文化的途径。过去我们讲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在于批判,这有其时代背景的因素。其实,就是对批判也不能片面理解。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不是一概说“不”,更不是一律打倒。批判的实质在于分析,在于分析之后的区别对待。要认识到,学术和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方式是融合,分析之后的融合。批判性最强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融合了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
在中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应该更多地采取融合的方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要,有机地融合古今中外文化中一切好的东西,特别是国学中的精华,才能创造出既继承中国传统又适应现代社会。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够和世界接轨的中国新文化。
让我们在“融合”的道路上一起努力!
文摘“和”在各典籍中的内涵
“和”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最高的价值目标。《尚书》第一篇《尧典》中说:“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在尧的时候,大概有三千多个部落(国家),到了周代还有八百多个,战国时期还有“七雄”。那时的中国就是一个国际社会,虽然国家小,但毕竟是一个国家。如何“协和万邦”是统治者深思熟虑的问题,因此《尚书》开篇就提出了国家和国家之间应该协和、和谐,黎民百姓才能和谐相处的观点。
《诗经》上也出现了“和羹”一词,“羹”就是肉汁,“和羹”就是说如何能够让肉汁好吃,味道更鲜美。晏子和齐景公对话的时候,就讲到了“和同之辩”。晏子认为要让肉汁好吃,就必须把各种各样的调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油、盐、酱、醋等加到一块,又调和得恰到好处,多种元素的和合,肉汁才能有鲜美的味道,才是“和羹”。《礼记》中讲“和”的地方就更多。孔子把“和”与“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人格的标准,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君子是用“和”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观点,甚至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他们可以和谐相处;而小人就不同,凡是跟我有不同意见的人,我就要打压他,这叫做“党同伐异”。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在儒家的思想系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