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堂花醉(沈郎文字)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综合,
品牌: 沈胜衣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534365126
·条形码:978753436512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沈郎文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就像一只在书房潜泳的水鸟,每次游出水面,抖落点点滴滴的水珠,乃有了这些光彩剔透的“沈郎文字”。这一本所写的,更是作者的“心水”——沈郎最为心醉的文人作家。
书里面的人,都是才情四溢,成就卓著的饱学之士,却大多有着温和的性情,寂静的际遇;虽然他们中有的面对俗世锋芒凌厉,有的成了公众人物,但是沈郎所注重的,始终是他们沉吟的那一面。他们是一道道悠扬的流水,幽幽地安守着心灵。
作者简介沈胜衣,岭南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成长于八十年代。生活在文字、图像、花木和回忆中,游走在书与碟之间。发表文章十多年,在各报刊开设过多个专栏,以稠密而又散碎的思绪、郁结而又澹然的心情,为文学艺术与流行声色写出一份沉吟,一点喜悦。
目录
沈从文
人在江湖看水云
那个爱惜好天气的人
沈吟录:两套集子
沈吟录:几本传记资料
张爱玲
“我用不着十分懂得他”
这一路上的张看张
周作人等
无情
周作人古希腊译事小摭
“苦雨斋译丛”续记
一场书信的瓜蔓
只怜他后庭梅瘦
且以永日
知堂读屑
谷林
聚散但看身畔书
见书如面:谷林篇
扬之水
悠扬之水,载来源头的诗意
四时佳日好水滴
张中行等
负暄看碎影,冷暖总关心
留梦,破梦
钱钟书
到底还是喜欢
满堂花醉
钱缘之前缘
董桥
红花白花的夏天
董桥残雪二题
但求一聚,桥边凉亭
桥下小风景数片
阿索林等
呼唤阿索林——兼及南星
花园小景好书缘
纳兰性德
畅饮一掬渌水
重到旧时明月路
汪曾祺、周国平、鲁迅、海明威、毛姆、黄碧云、痖弦
曾看沿河柳色新,学对沾雨木香沉
心的点头
于无声处,心声浩茫
曾经沧海
越过刀锋
碧云天,黄叶地
甜得发苦的喑哑弦声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画家冷冰川有一幅黑白的画叫《阳台》,阳台一角上,植物都长得肥硕可爱,簇拥着两三张同样是圆圆胖胖的椅子。画面无人,但坐在其中做点什么或什么都不做的舒服程度可想而知。朋友沈君说,他家的阳台就是这般模样。花事繁盛的时候,沈君在笔记中细细描述:“三月第十四天,阴午,杜鹃花开一百零九朵”;新买的百合“硕大而清香的白花谢了又开,今又有两花一苞矣”;而一盆繁密肥壮的不知名植物“像盛唐之后的晚唐余韵,但更应该说是像遗音重响,除肥茎和花盆可赏外,因了小小花叶的生机,遂觉生意可人”……有的花还拍照留念。
不知道沈君是如何保持他的闲情逸志的。和多数人一样,从学校出来,做一份平常的工作,侍奉双亲、应酬亲友、结婚、带孩子,这几年又先后两次买房装修,搬家折腾。一般家常男子负担的压力和琐事,他一样也不少。可是他没有渐渐变成发胖、脱发、言语无味、晚上把孩子哄上床就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的人。沈君一如从前地买书看书,写下一叠一叠的读书笔记,其中大多是他的买书记录和读书心得,也有时事评论和日常的喜乐。笔记里还配着相应的图片、照片,心爱的书画印刷品及藏书票,非常赏心悦目。沈君把这戏称为“书房活计”。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读到沈君一本厚厚的书房札记,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即使不经大脑随手写出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况沈君是把这“活计”做得情文并茂的,这对于一个白天坐班,下班又有家累的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沈君把现实的杂务和心中的世界平衡得很好,旁人看得轻松,其实他一定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挣扎吧。但我没听他抱怨过,只是时常听他说又看了一本好书,种了几株好花,听朋友说了什么贴心的话,一再在笔记里看到他对好人美文的感动,对生活越来越宽的心怀。
有人说一旦成家立业,俗务缠身,就成了折翅的鸟儿,再也别做飞翔的梦。其实那是他们就此懈怠下来的缘故,时间久了,慢慢就忘了曾经翅膀一扇,风和云在耳边呼呼掠过的日子。沈君平时也是脚踏实地,不见羽翼的吧。然而在那些偶尔卸下日常生活重担的时刻,他便飞起来了,凭借心中的一双翅膀,在一本书的字缝里,在一支烟的工夫里。
折翅的鸟一样可以以心飞翔。
文摘一场书信的瓜蔓
二○○二年五月,因与谷林通信而起一番心绪,乃瓜蔓牵连地读了《知堂书信》、《俞平伯年谱》、《周作人年谱》,以及一批相关的资料文章。当时颇思将拉杂的读后随感写篇关于周作人书信与交谊的文章,在电脑打了底稿;唯闲暇既少又心多旁骛,终未完成,空自叹息。现在也没有能力重新布局谋篇,只在其基础上略加修订整理,并附录几本相关书籍的记录而已。
黄开发编的《知堂书信》(华夏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九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一月第一次印刷),收入了周作人自编、一九三三年七月出版的《周作人书信》全部内容,香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周曹通信集》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其他一些已发表的书信。全书按周氏在《周作人书信》的《序信》中“书”与“信”的划分意见,分为“书牍文”和“尺牍”两编。
后记说明与感谢
对于意义和价值这类问题,我向来难以言对。可是,既然灾梨祸枣地出书了,似乎还是应稍为自剖一下:为什么要写作?
多年以来,我躲在书房里,默默地书写、记录,以及做着其他种种毫无创造价值的琐碎活计,为此浪费了无数时间精力。因为一早就确立了“卖身不卖艺”的想法,也就从不曾着意把这当作饭碗。有知道的好友,夸奖我“坚持”呀什么的,自己是一直都没有看得这么高的。那只是血液中的习性、生活上的习惯而已。自知之明早就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文章,其实寥寥无几--这半年来,整理了近二十年问勉强可见人的近百万文字,也仅为那厚厚的几十本笔记的一小部分。可仍要不断地写呀写,只是求其心安:在那样的时刻,我才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完整。文字,是我安身立命之本,从中维系着、葆有着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