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沈郎文字)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地理学,世界地理,
品牌: 沈胜衣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355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534365270
·条形码:978753436527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沈郎文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你的红颜我们的手》是一本斑斓的书。
斑斓的南方:南亚与南欧的树阴、淡酒、海中发光的鱼、雨中的小花、发出蝴蝶气味的蓝色阳光、风流的闪电……为灵魂披上了明快而又恍惚的颜色。
斑斓的美术:西风、冬阳,连接着春天的窗子;蓝遇上了红之后,你听得见灵魂在此生的冷月下被轻轻敲打。
斑斓的散叶:季节流转中的寂寞与温暖,天涯海角中影子与夜晚相逢,留下一些失望的信,一些无法写下的记忆……幽暗与鲜明,就这样交织出动心的光色。
作者简介沈胜衣,岭南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成长于八十年代。生活在文字、图像、花木和回忆中,游走在书与碟之间。发表文章十多年,在各报刊开设过多个专栏,以稠密而又散碎的思绪、郁结而又澹然的心情,为文学艺术与流行声色写出一份沉吟,一点喜悦。
目录
辑一 书架之南
最初的甘露:泰戈尔
光荣与伟大:源头之海
天地初开的史书
曙光中的歌声
理想国的回忆
那时候的女人与君王
罗马遗书
希腊回眸
文艺复兴:大写的人
意大利:浪子与大师
葡萄牙:角落里的失眠
西班牙:灵魂的颜色
希腊之馀光:苦月亮
希腊之馀光:日落爱琴海
法兰与西诗:果树园与小花
那沉醉的,晦涩的,纠缠的
几阵雨,一道彩虹
辑二 画中有话
一枕西风
老梵高,老塞尚
冬阳献给比亚兹菜
通向春天的窗子
我听见你的灵魂在轻轻敲打
你的红颜,我们的手
好的故事;莫迪利阿尼
千山冷月惊回首
少年子弟江湖老
看图写字两题
图书·中
图书·外
辑三 书林散叶
悼台静农先生
寂寞温暖皆有意
有一些记忆无法写下
“起码也要像菊花”
如沐金风
日记里外的赵景深
从花花草草到棉花水稻
《西游记》:对人的失望
《三国》三感
文人、统治者与歌伎
四季流转一册书
不扫地的歌
米肖:我在天涯海角给你写信
博尔赫斯和我
我的四月,我的荒原
纪德:一个伪币制造者,一只蝴蝶
修剪过的玫瑰
回味古龙
心灵史上的界碑与魔镜
苇生彼岸
影子与夜晚的相逢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画家冷冰川有一幅黑白的画叫《阳台》,阳台一角上,植物都长得肥硕可爱,簇拥着两三张同样是圆圆胖胖的椅子。画面无人,但坐在其中做点什么或什么都不做的舒服程度可想而知。朋友沈君说,他家的阳台就是这般模样。花事繁盛的时候,沈君在笔记中细细描述:“三月第十四天,阴午,杜鹃花开一百零九朵”;新买的百合“硕大而清香的白花谢了又开,今又有两花一苞矣”;而一盆繁密肥壮的不知名植物“像盛唐之后的晚唐余韵,但更应该说是像遗音重响,除肥茎和花盆可赏外,因了小小花叶的生机,遂觉生意可人”……有的花还拍照留念。
不知道沈君是如何保持他的闲情逸志的。和多数人一样,从学校出来,做一份平常的工作,侍奉双亲、应酬亲友、结婚、带孩子,这几年又先后两次买房装修,搬家折腾。一般家常男子负担的压力和琐事,他一样也不少。可是他没有渐渐变成发胖、脱发、言语无味、晚上把孩子哄上床就坐在电视机前打瞌睡的人。沈君一如从前地买书看书,写下一叠一叠的读书笔记,其中大多是他的买书记录和读书心得,也有时事评论和日常的喜乐。笔记里还配着相应的图片、照片,心爱的书画印刷品及藏书票,非常赏心悦目。沈君把这戏称为“书房活计”。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读到沈君一本厚厚的书房札记,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即使不经大脑随手写出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何况沈君是把这“活计”做得情文并茂的,这对于一个白天坐班,下班又有家累的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沈君把现实的杂务和心中的世界平衡得很好,旁人看得轻松,其实他一定有自己不为人知的挣扎吧。但我没听他抱怨过,只是时常听他说又看了一本好书,种了几株好花,听朋友说了什么贴心的话,一再在笔记里看到他对好人美文的感动,对生活越来越宽的心怀。
有人说一旦成家立业,俗务缠身,就成了折翅的鸟儿,再也别做飞翔的梦。其实那是他们就此懈怠下来的缘故,时间久了,慢慢就忘了曾经翅膀一扇,风和云在耳边呼呼掠过的日子。沈君平时也是脚踏实地,不见羽翼的吧。然而在那些偶尔卸下日常生活重担的时刻,他便飞起来了,凭借心中的一双翅膀,在一本书的字缝里,在一支烟的工夫里。
折翅的鸟一样可以以心飞翔。
文摘荫庇着过去与将来
莱奥纳多·达·芬奇,伟大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他在绘画、雕塑、音乐演奏、哲学、诗歌、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物理学、力学、地质学、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军事、水利、土木、机械等方面都有顶尖的、开创性的、至少是独特的成就,还是一位口才卓绝的大力士……对他的评价,最客观的是听听那些同样兼擅多门的人物是如何折服的:
古代外国,与达·芬奇同时代的画家、建筑师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之《巨人的时代》中称赞:“这个人无论从事什么,都出类拔萃”,“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无人能敌;他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似乎无所不能;他拥有伟大的人格力量,辅之以机敏和经久不变的忠诚、仁慈”……当代中国,画家、文学家黄永玉,在参观达·芬奇家乡的博物馆后说:“情绪不好的人最好不去参观……这个老头的业绩离人的工作能量限度太远,不可及”;达·芬奇“是最‘人’的人”。(《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这样一个全能巨人,值得万世景仰,同时也让后来“术业有专攻”的人们羞对。
后记说明与感谢
对于意义和价值这类问题,我向来难以言对。可是,既然灾梨祸枣地出书了,似乎还是应稍为自剖一下:为什么要写作?
多年以来,我躲在书房里,默默地书写、记录,以及做着其他种种毫无创造价值的琐碎活计,为此浪费了无数时问精力。因为一早就确立了“卖身不卖艺”的想法,也就从不曾着意把这当作饭碗。有知道的好友,夸奖我“坚持”呀什么的,自己是一直都没有看得这么高的。那只是血液中的习性、生活上的习惯而已。自知之明早就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文章,其实寥寥无几--这半年来,整理了近二十年间勉强可见人的近百万文字,也仅为那厚厚的几十本笔记的一小部分。可仍要不断地写呀写,只是求其心安:在那样的时刻,我才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