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美学史
分類: 图书,哲学,美学,美学理论,
品牌: 吴功正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61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534383076
·条形码:978753438307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宋代美学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形态、多层级的渊深内涵,它与宋代社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流变性,美学思潮的波翻浪叠使其富于色彩感。宋代美学在广阔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土壤中孕生,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和书卷味,成为中国美学的标准范式,更能体现学问型美学的特征,更能符合生活化和情调型的审美需求。
作者简介吴功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作获中国图书奖、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二等奖多项。
吴功正美学和美学史书系
《小说美学》
《中国文学美学》
《六朝园林美学》
《古今名作美学鉴赏》
《六朝美学史》
《唐代美学史》
《宋代美学史》
《走进台湾》(美学散文)
目录
绪言
宋代美学之概述
第一编 宋代美学与时代
第一章 社会领域与美学精神
第一节 宋代社会状况
第二节 宋代社会生活与美学精神
第二章 宋代文化与美学意识
第一节 文化精神与美学精神
第二节 理学与美学
第二编 北宋美学及其史的历程
第三章 初宋美学
第一节 初宋美学与唐代美学
第二节 初宋的文学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
第四章 中宋美学
第一节 中宋诗文美学
第二节 中宋词美学
第五章 晚宋美学
第一节 晚宋诗美学
第二节 晚宋词美学
第三编 南宋美学及其史的历程
第六章 南宋美学思想
第一节 南宋词、诗美学思想
第二节 南宋理学、纯美学思想
第七章 南宋的美学思潮和审美形态
第一节 南宋初期美学
第二节 南宋前期和“中兴”期美学
第三节 南宋中、后期美学
第四编 门类美学
第八章 文学的其他美学门类:小说和戏曲美学
第一节 小说美学理论和话本小说
第二节 戏曲美学
第九章 建筑、园林美学
第一节 北宋建筑、园林
第二节 南宋建筑、园林
第三节 建筑、园林美学精神
第十章 书法美学
第一节 北宋书法美学思想
第二节 南宋书法美学思想
第三节 书法美学成就
第十一章 美术美学
第一节 绘画美学
第二节 雕塑美学
第三节 工艺美学
第十二章 体育、百戏、音乐、舞蹈美学
第一节 体育、百戏美学
第二节 音乐、舞蹈美学
第五编 金、元美学
第十三章 金、元美学思想
第一节 诗文美学理论
第二节 心学一美学
第三节 戏曲美学理论
第四节 美学思想的转型
第十四章 文学美学形态
第一节 曲、词美学
第二节 戏剧美学
第十五章 书画美学
第一节 书画美学代表
第二节 书画同体
第三节 文人画的最终形成
第十六章 文化一美学的多民族融合
第一节 蒙古族:粗放而大度的民族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化一美学的汉化现象
结语
元代美学之总结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附录
建构中国美学史的学科体系
建构中国美学史学科体系的案例陈述
中国美学史与中国思想史
中国美学史与中国史学史
……[看更多目录]
文摘由于曾巩的文学美学思想偏于传统化,道统色彩较浓,因而最易被宋代道学家所接受和赞许,其论距纯美学较远。
王安石之论。王安石的文学审美论有两大特点:一是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体认更为密切,政治改革家的愿望向文学所提出的相关要求更为直接;二是随着在政治格局和环境中角色身份的转换,文学审美论的内容也出现变化。
王安石作为一名有着强烈政治改革愿望和丰富政治实践的政治家、“拗相公”,坚执地要求文学为政治和政治改革服务。虽然对文学的基本性质的体认,王安石与道学家十分接近,但是,各自的出发点不同。王安石完全是从政治出发,是政治应用和政治实用主义。他在《上人书》中明确地说:“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与祖择之书》又说:“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书之策,引而被之天下之民,一也。”这就消泯了文学作为独立体的地位。《上人书》对文学的地位、功能还这样具体论述道: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文学的基本功能在于“有补于世”,而不需要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所谓文辞,就如同器物上的刻镂绘画一样,只起装饰作用,而没有独立的审美地位,这就泯灭了文学的审美功能。他把“适用”与“巧且华”对立起来,不能得兼,而且“以适用为本”,构合为文学审美之本体。通经致用的现实美学原则被推致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后记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本书上开列了我的美学和美学史书系的名录,是为着立此存照:如是我书,优劣自知。回顾自己的研究之路,主要在视域、论述、文字三方面人手。
视域求气度。这便是力求大气、大度,心中装有全史,亦即美学断代史与美学通史的联系,美学断代史内部各要素的联系。大处放眼,小处落笔,寻绎、勾连总部与细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使细部、局部不致孤立,而是跟总部、整体间存在着毛细血管式的网络联系。总体视域确定后,从何处讲说?当然是从美学上说。就这部《宋代美学史》而言,宋调不仅是文学概念,更是美学概念。就以个案范仲淹为例,在论说中突破以往政治改革、人生箴言的定式,而是总体把握其诗学内涵以名节为追尚,以人格为基点,以学问为根本,以章法为范式的结构,更重视其在宋代美学史上的开基作用。对人们所习知的《岳阳楼记》也是从美学上解读其所实现的是人生与审美的整合。
论述求深度。史不能满足于资料编列或文本的纯然介绍,而应包括对历史存在现象的运行因素的内在揭示,对形成现象的原因说明。历史积淀为心理,心理表征为审美现象。史应有史感,史感来之于史识,识见是学术和学术史的灵魂,存在一种主体的评价立场和眼光,从而形成相应的结论。这是美学史的深度所在。
文本资料作为对象存在是研究者的共同资源,为人们所均等拥有,但进入解读程序则出现明显差异。文学理论家所观照的是文学思想,艺术理论家所发掘的是艺术精神,而美学家所进行的则是其规定属性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主体视界却是相异的。人言人殊,应该说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学术命题。不仅指各人言说自己的话所形成的差异,而且指所说的话的深浅程度。同时,深度不是满足于现象陈述,而是引发出和揭示出审美经验以及审美规律。
文字求温度。这就是字里行间分明有春意拂面,或秋气扑来,是一种富于感受性的叙述话语。我多次呼吁“把美学还给美”,就文字而言,即指其温度。
对于这些,我虽未至,却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