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
分類: 图书,医学,基础医学,人体形态学,
品牌: 杨茂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2314818
·条形码:978780231481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套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实行先临床后基础的分步实施方案,首先重点系统规划了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和部分专业引导性教材共16部(分别为:《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组织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向的7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编写,于2005年正式出版发行并投入教学使用。
目录
绪论
一、系统解剖学的定义及在医学中的地位和分科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三、解剖学在我国的发展简史
四、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及轴和面
(一)解剖学姿势
(二)方位术语
(三)人体的轴和面
第一章运动系统
第一节骨学
一、总论
(一)骨的形态
(二)骨的构造
(三)骨的理化特性
二、各论
(一)躯干骨
(二)上肢骨
(三)下肢骨
(四)颅骨
第二节关节学
一、总论
(一)直接连结
(二)间接连结
二、各论
(一)躯干骨的连结
(二)上肢骨的连结
(三)下肢骨的连结
(四)颅骨的连结
第三节骨骼肌
一、总论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三)肌的辅助装置
二、各论
(一)躯干肌
(二)头颈肌
(三)上肢肌
(四)下肢肌
第四节体表标志
一、躯干部
(一)项背腰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胸腹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头颈部
(一)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皮肤标志
三、上肢部
(一)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皮肤标志
四、下肢部
(一)骨性和肌性标志
(二)皮肤标志
第二章消化系统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
(二)腹部分区
第一节消化管
一、口腔
(一)口唇
(二)颊
(三)腭
(四)咽峡
(五)牙
(六)舌
(七)大唾液腺
二、咽
(一)咽的形态和位置
(二)咽的分部和结构
三、食管
(一)食管的形态和位置
(二)食管的狭窄
四、胃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二)胃的位置
(三)胃壁的构造
五、小肠
(一)十二指肠
(二)空肠和回肠
六、大肠
(一)盲肠
(二)阑尾
(三)结肠
(四)直肠
(五)肛管
第二节消化腺
一、肝
(一)肝的形态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三)肝外胆道
二、胰
(一)胰的形态和分部
(二)胰的位置
第三节腹膜
一、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一)腹膜内位器官
(二)腹膜间位器官
(三)腹膜外位器官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二)系膜
(三)盆腔内的腹膜陷凹
第三章呼吸系统
第一节肺外呼吸道
一、鼻
(一)外鼻
(二)鼻腔
(三)鼻旁窦
二、咽
三、喉
(一)喉的位置
(二)喉的结构
四、气管和主支气管
(一)气管
(二)主支气管
第二节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第三节胸膜和纵隔
一、胸膜
(一)胸膜的概念
(二)壁胸膜的分部
(三)肺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二、纵隔
第四章泌尿系统
第一节肾
一、肾的形态
二、肾的位置和毗邻
三、肾的内部结构
四、肾的被膜
(一)纤维囊
(二)脂肪囊
(三)肾筋膜
第二节输尿管
一、输尿管的行程和毗邻
二、输尿管的狭窄
第三节膀胱
一、膀胱的形态
二、膀胱的位置和毗邻
三、膀胱壁的结构
第四节尿道
第五章生殖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第八章感觉器
第九章神经系统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一门医学学科。通过中西医的优势互补,许多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临床医学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力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疾病,由此中西医结合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不少高等医药院校(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及时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或称中西医结合专业),甚至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使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迅速在全国展开,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还被省、市、地区评为当地“热门专业”、“特色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却明显滞后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的发展,各院校使用的多是自编或几个院校协编的教材,缺乏公认性、权威性。教材的问题已成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规划、组织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第一版本科教材,即“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
本套教材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通过大量调研工作,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实行先临床后基础的分步实施方案,首先重点系统规划了急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材和部分专业引导性教材共16部(分别为:《中外医学史》《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组织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或中西医结合培养方向的78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等医学院校的专家编写,于2005年正式出版发行并投入教学使用。
上述教材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也被列为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蓝本教材。为确保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的系统性,满足教学的需要,进一步编纂该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为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先后在北京、长沙、广州等地组织了多次专家论证会,统一了思想,决定启动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认为基础课程教材的建设应遵守以下原则:①保持中西医基础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充分体现专业基础教材的科学性,突出“三基”,构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基础,能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的专业学习;②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学术发展的现状,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启发性;③突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特点,立足于本科教学层次的需要,把握适当的深度与广度。
文摘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