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

分類: 图书,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品牌: 弗朗西斯·B·兰德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页码:34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6008500/9787806008508
·条形码:9787806008508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斯大林》中一个立誓成为教父的鞋匠家庭的儿子,最终却走上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道路,并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最高统帅;一个在没有一点革命意识的家庭中长大的人,却在俄国和世界政治舞台上显赫扬威。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而他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他就是20世纪初叶世界风云人物——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编辑推荐《斯大林》中真实客观地再现了斯大林求学、从政、当家执政、治国安邦和二战时期的形象,同时也披露了斯大林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隐事”比如他与列宁的关系、他与高层权力人物的争执等等,这只不过是他政治生活的一段小小弯路,远远抹杀不了他致力于俄国人民解放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以及世界和平的伟大功绩。
目录
01早年政治生涯
从教士到战士
革命的笔杆子
成为党的总书记
托洛茨基的“铁箍”
02破碎的“条约”
合纵连横搞外交
战争缓冲器
最后的战备
“闪电战”受挫
03保卫苏维埃
受命于危难的朱可夫
血战列宁格勒
莫斯科阅兵
希特勒气急败坏
04两线战略
崔可夫出使中国
在中国开辟东线战场
被绥靖政策孤立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05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瞄准斯大林格勒
初战失利,调兵遣将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略反攻
06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和莫斯科会议
三巨头会商德黑兰
令丘吉尔敬畏
07“十次打击”
将战场推进到境外
解放保加利亚
夺回最后的沦陷地
08雅尔塔会议
丘吉尔访问莫斯科
雅尔塔分赃
争夺柏林
为俄罗斯献出儿子
09赢得胜利
“我们一定攻克柏林”
红旗插到国会大厦
丧钟敲响了
胜利来临
10分裂
三国接管柏林
苏联有盟友吗?
波茨坦会议上的争吵
两大集团的形成
11新的任务
扫荡关东军
左右历史,树立威权
面对西方的“遏制”
和战争一同老去
12儿女情长身后事
斯大林的家庭生活
两袖清风的最高统帅
战神陨落
俄罗斯的巨人
……[看更多目录]
文摘01早年政治生涯
从教士到战士
在欧亚两大洲交界的高加索山脉之中,有一个岩石遍布的小城镇,这就是格鲁吉亚的古老城镇哥里。
这里居住着大约5,000人。公元1879年12月21日,维萨里昂·朱加施维里和妻子叶卡特琳娜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们给他取名叫约瑟夫(昵称索索)。后来,小约瑟夫长大以后又用名柯巴,最后他用了斯大林这个名字。斯大林一词在俄罗斯语中是“钢”的意思。
小约瑟夫的父亲约瑟夫·维萨里昂是距第比利斯不远的迪迪一利洛村人。维萨里昂的双亲与他们的先辈一样,都是农奴。对维萨里昂来说,解放就意味着他可以做鞋匠的生意。大约在1870年前后,年轻的维萨里昂作为一个摆脱了农奴地位的自由人,心情愉快地来到了哥里定居。
在小约瑟夫的童年时代,母亲叶卡特琳娜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由于父亲嗜酒如命,因而单靠修鞋挣来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于是,叶卡特琳娜不得不靠帮助邻居们缝洗衣服来挣些零用钱,用以补贴家用。后来,维萨里昂到离哥里50英里的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的一家制鞋厂干活,这样,叶卡特琳娜母子俩的日子才算稍稍好过一些。她可以安下心来干家务:洗衣服、烤面包、收拾屋子、缝制衣服。
在拥有5,000人的哥里一共有4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初级神学学校。
从1888年到1893年,小约瑟夫在哥里的学校里度过了5年学习生活。他聪颖好学,而且具有很强的上进心。他通常都是班里最好的学生之一,甚至是班里最好的学生。教师和同学们很快就注意到,这个贫穷的、脸上带麻点的孩子聪明过人,各门功课对他来讲几乎不费什么劲。他们也注意到,小约瑟夫好胜心特别强,甚至有点任性,喜欢出风头。尽管班里的一些富家子弟看不起他,但无论如何,他在班里却有一种明显的优越之处,这就是:比起那些出身于葡萄酒商人或小麦商人家庭的纨绔子弟,他能够更轻松地朗诵课文,能够准确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在操场上,在课外活动中,他的敏捷和胆量更是富家子弟无法比拟的,因而大家都情愿听命于这个鞋匠家庭出身的穷孩子。正是在这所暗淡无光的教区学校里,小约瑟夫、未来的斯大林第一次体会到了阶级的区别和阶级仇恨。
同样是在这所学校里,小约瑟夫第一次领略了即使在他成年之后也一心一意研究、关注的问题——少数民族问题。格鲁吉亚语是父亲的民族语言,母亲也根本不会说俄语。在学校里,大多数功课都用俄语教授,课程表中规定每周只有很少几节课用格鲁吉亚语教授。在小约瑟夫读书的那个年龄段里,他很快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