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传播论(传媒学术前沿)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理论,
品牌: 高波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30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11272024/9787811272024
·条形码:978781127202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相关的法律学人员阅读。
·丛书名:传媒学术前沿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政府传播不仅是应对“信息社会"、“公民社会”的“被动选择”,而是“(行政)权力向(社会)权利回归”的必然趋势。在政府传播过程中,政府须转变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话语”管制者、垄断者的角色定位,逐渐将(社会所托付的行政权力中的)公共信息权力转化成、还原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及其现实载体——公共信息产品。而这种公共信息产品的界定、生产和提供的过程,恰恰是政府职能得到重新“圈定”、政府权力再次寻获“边界”、公众参与重新获得“定位”的必然要求与结果。
作者简介高波,法学博士,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中国社会科学院纪检组干部,院青年中心理事。曾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新闻中心、“BTV网络电视”、“北京移动电视”等部门或项目组工作;曾参与王府井“金街”开街、房山云居寺石经回埋,中华世纪坛新世纪新千年庆典、国庆五十周年庆典等大型电视直播活动,媒介操作、运营、管理经验颇丰。合著有《电视摄像》、《治政论-制度化时期执政党建设核心问题研究》,《执校能力论》等。
目录
第1章 政府传播:构建社会核心信息体系
第一节 政府传播的概念
第二节 政府传播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核心信息权力与核心信息关系
第四节 社会核心信息服务与核心信息生产力
第五节 社会核心信息价值与社会核心信息原则
第2章 政府传播的历史图景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大国政府传播的历史图景
第二节 政府传播的理论基础
第3章 政府传播是政治文明的发展前提
第一节 政府传播与“中国式”政治发展
第二节 政府传播与政府再造
第三节 大国“序变型”改革与政治文明体系重塑
第4章 政府:媒介化社会的超级传播者
第一节 媒介化社会创造全息传播生态
第二节 拟态主控和社会互动:政府的媒介化生存
第三节 政府传播主体的“公共服务人”模型
第5章 政治动力原理与政府传播功能
第一节 政府传播作用机理与功能分析基础
第二节 当代政府传播的十大主功能
第6章 政府传播控制与社会自治行政
第一节 传媒形态理论:政府传播控制的社会镜像
第二节 新闻发言制度:政府传播裁量的当代选择
第三节 政府传播新调控观:凝聚社会自治的“信息助力”
第7章 政府传播策划及案例
第一节 政府事件营销
第二节 激活参与型策划
第三节 议程设置型策划
第四节 概念营销型策划
第五节 危机管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
第六节 撰写政府传播策划案:以《中国廉政报道》为例
第8章 政府传播创新与核心价值维系
第一节 政府传播创新的时空方位
第二节 政府传播发展趋势
第三节 政府传播创新
第四节 政府传播创新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结语:政府传播是大国改革开放的创新路径
后记:为青年中国立言
……[看更多目录]
文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五化”中首次加上“信息化”并排在“工业化”之后,反映出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与信息化形势相适应,随着我国政府改革深化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府传播也愈益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一段时期以来,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广泛建立、政府危机应急处理预案的逐渐推行,到各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陆续出台,以及汶川大地震中的“全媒抗震”和“举国直播”,在诸多传播现象的背后,透显出执政和行政主体转变观念,着力构建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坚实步伐,并在创建国际传播新秩序和构建和谐世界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成为自20世纪后期以来“地球村”中尤为亮丽的风景线。执政主体要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提高自身“媒介化生存”和“媒介化执政”的综合能力。
后记30年前,一场思想解放的春雨浸润着神州大地。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6300多字的文章,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在数千数万共产党员的思想上,形成了强烈冲击和共鸣,引发了社会核心信息体系中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也为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了思想条件,为纠正冤假错案、农村改革起步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奠定了政治基础。如果说“一句哲学口号改变了当代中国”、“一场讨论孕育了改革开放”,那么,我们不应该忘记邓小平、胡耀邦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场思想解放背后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不应当忽视由公共传播领域吹响的冲锋号所能迅速产生的巨大向心力和深广影响力
30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撼动了整个世界。在“举国直播”的中国式救灾场景后,世人无不惊叹于中国的雄强国力、“制度红利”和“新政”之风。或许,再过30年,人们会像今天我们感怀“真理标准大讨论”那样,倍加珍视汶川大地震所引发的执政方式转变、社会治道进步和政府传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