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盖仙谈民俗(夏元瑜幽默精选)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专题研究,民俗文化,
品牌: 夏元瑜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337714X/9787563377145
·条形码:978756337714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夏元瑜幽默精选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老盖仙谈民俗》“老盖仙”夏元瑜于老北京生活近半个世纪,对民国风俗浸润颇深,点点滴滴,由《老盖仙谈民俗》呈现,皆沾染一种淡淡美感:吉祥画、聚宝盆、吸大烟、传饭统、老爷升堂、小民聚赌、丧礼、鬼节、扶乩的、要账的……种种可爱与无奈,无不折射出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特性。民间生活习俗,自有一种鸢飞鱼跃的生气,历经现实动乱仍得传承,为百姓生息提供一方绿荫,这也是民俗一再让“老盖仙”牵挂的原因。
作者简介夏元瑜(1909一1995),祖籍杭州,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其父夏曾佑为著名史学家,其兄夏元瑮为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早年负笈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日本深造。曾为北京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园长,南迁台湾后,任过公务员,制过动物标本,当过大学教授,做过电视名嘴,评过"金马奖"。退休后专注于爬格子,人称"老盖仙",遂文名胜过本业,成为"左手拿刀、右手执笔"的幽默大师,与至交唐鲁孙共被视为台湾文坛奇人。夏元瑜作品堪称当代幽默文学代表,毕生著作二十余部,均脍炙人口,其新书在台湾曾出版一周即再版。此次推出的"夏元瑜幽默精选"为其作品首次在中国大陆大规模结集出版。一般所谓的"盖",指"吹""侃"得天花乱坠。"老盖仙"夏元瑜却自道:"'盖'不是吹牛,吹牛就像违章建筑,会被取缔。'盖'是引而申之,言之有物,且字字有所本。"夏元瑜的"盖式幽默",杂糅着老北京的京味逗趣与台湾的综艺化诙谐,善以"无论说古论今,总是不忘适时幽自己一默"的自嘲自讽,将世间诸般烦恼、不顺,在莞尔一笑中释怀、解压,可谓嬉笑中透着乐观哲学。
媒体推荐一读就懂京味逗趣见学问
一懂就笑盖式幽默第一人
有人喜欢他的文笔轻松,我却更欣赏其内容的扎实。
——梁实秋
一兀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小品散文,兴之所生,想怎么写就自自然一挥而就写出来,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灵性有哲理。
——唐鲁孙
如果没有一夏元瑜一那种悲天悯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写杂文,就是婢学夫人,自讨没趣了。
——古龙
他的人,才是一个无底洞,博学之外,他的本身便是个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编辑推荐《老盖仙谈民俗》:一读就懂京味逗趣见学问,一懂就笑盖式幽默第一人。有人喜欢他的文笔轻松,我却更欣赏其内容的扎实。——梁实秋元瑜兄的大作,不管是长篇大论或是小品散文,兴之所生,想怎么写就自自然一挥而就写出来,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灵性有哲理。——唐鲁孙如果没有(夏元瑜)那种悲天悯人的幽默感,而一定要去写杂文,就是婢学夫人,自讨没趣了。——古龙
他的人,才是一个无底洞,博学之外,他的本身便是个精彩的故事。手巧的人,心思亦巧。
——三毛
目录
序老北京的幽默掌故新说土包子考王八蛋考盖仙考拍马屁的来源考长生不老的秘术不腐的尸体聚宝盆石鼓传奇北平扶乩的趣闻北平的财神种种刘海戏金蟾吉祥画儿对联老爷升堂砍人头讲古论今吞云吐雾福寿膏人类伟大的发明——赌五彩缤纷刺人皮童发十五式数不清的三千烦恼丝——清末民初的女人发式穿皮草的学问看了八百年的历书汉唐百戏告别式谈丧礼简化身后事想当初中西互画记旧中有新,新外有旧弘扬饭统饿人谈吃六十万年传饭统进补说人参千年干海鲜三道古名肴皇上的伙食满汉全席汉魏烹调食其肉不知其味——品尝一百十八道牛羊肉记看碟三千年前的食谱酸梅汤和信远斋奇风异俗春节闲话财神会议访五月花神七夕离恨天千古大情人鬼节·鬼话·鬼画阴历七月的鬼魅庆中秋,嫦娥降世月亮里的兔子闲话重阳冬天到了北平年下要账的灶王爷升天八戒禅师来的电话附录从自己胸中流出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说起来大约有二十年了,八十年代中,我做古典文学的编辑,每天沉浸在大量来稿中,昏头昏脑看了一天稿子后,往往想读点儿文学作品轻松一下。我所在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有个“港台部”,收有几万册港台书,以台湾文学著作居多。台湾文学的各种体裁中,我以为散文为最优,其中柏杨、李敖和几位老北平作家如齐如山、唐鲁孙、夏元瑜等各有特色。齐、唐二先生的散文大陆近年都有出版,他们的作品都以写大陆旧事为主,从内容到写法都与大陆作家不同,有点“北平梦华录”的味道,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读者的欢迎。夏元瑜先生虽与唐鲁孙先生是好朋友,他的散文虽有怀旧成分,但大多篇章还是以写台湾情事为主,其特点是以老北平人教养、心态来写,别有风味,大陆人,特别是北京人读来倍感亲切。夏元瑜文章特点是“一读就懂,一懂就笑”,很宜于人们放松时读,可惜当时我们文学所图书馆的港台书库仅有他《弘扬饭统》《生花笔》等少量几本,不过其中也有许多令人喷饭的文章。例如《大兴水利》就是如此。侯宝林先生的名作《戏剧与方言》中有“论戏剧与水利的关系”的噱头,而夏先生这篇可以说是“论水利与食品业的关系”,文中更是笑料迭出。
文摘一从“老盖仙”说起夏元瑜这个名字在大陆还是陌生的,而台湾几乎是家喻户晓。二00三年社科院组织与台湾一些学者对谈“关公”作为文化和文学形象的意义,会下我曾向一位台湾老人问起夏元瑜先生,他带有些惋惜的口吻说:“老盖仙走了。”“老盖仙”是夏先生的自称,无论作文还是主持节目都自称“盖仙”。“盖”是台湾俗语,夏先生自己曾解释说:“‘盖’,这字大概起源于本省,以前在大陆上没听说过。‘盖’字的意义是能言善道,多少也有一点宣传不实在之事的成分。与‘吹牛’的‘吹’不同,吹者从无说成有,假的成分很多。为人在世,‘盖’则可以,‘吹’则不可。”(《谈话的技术》)看来“盖”有点类似大陆常语“侃”。 “盖仙”应是善盖而带仙气者也。“老盖仙”也有出处,本是台湾六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例如古龙的《那一剑的风情》其中有怪侠“老盖仙”,他自称“老夫本来就已名列仙班,已经一甲子不食人间烟火,专以百草为生”。在别人眼中,他老人家则是“一位身材本来应该很高,但经过岁月的折磨,现在已经像虾米一样萎缩伛偻,头发已经开始泛白,脸上已充满了岁月无情的痕迹的人”。手里拿着一把三弦。夏元瑜先生以“老盖仙”戏称自己,有自嘲,也有自负。因为这个绰号通俗好懂,很快被大家接受和喜爱。因此,夏先生虽是退休后才开始写作和偶尔游戏于荧屏,但在很短时间内便声名鹊起,大红大紫,为广大民众所知、所热爱。夏元瑜(一九0九——一九九五)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一九二七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北京即称北平)师大附中、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北师大生物系建系早、设备完善,是全国最好的)。毕业后赴日本九州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归国后则在北平西郊“万牲园” (即今北京动物园)任园长。一九四七年在台湾新竹任检验局分局长一年,后遂以制造动物标本和有关生物教学的教具为业。其所制作的标本,从昆虫到大象,无不栩栩如生,享誉台湾。六十岁(一九六九年)退休后移家台北,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影剧系教授舞台语言,并在美术系指导有关动物的绘画。时在电视台做主持人,受到观众的欢迎,曾获“金鼎奖有功人员奖”。从一九七五年起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上主持“古往今来’’专栏,撰写了大量传播知识和弘扬文明的幽默散文,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陆续出版散文集二十余本,十分畅销。一九九五年八月一日,遽归道山,享寿八十六岁。夏先生前四十年基本上生活在北平,后四十多年生活在台湾,赴台时他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