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手印(程小青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中国当代小说,综合,
品牌: 程小青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8016300
·条形码:9787508016306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现代文学百家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程小青,原名青心,原籍安徽省安庆市,生于上海。中国现代作家。《血手印》收入其作品有《险婚姻》、《血手印》、《断指团》等中短篇小说10部。这10部小说均以侦探故事为题材,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刻画生动,是中国现代侦探小说中的杰出作品。
作者简介程小青,1893年生于上海淘沙场(今南市)一个小职员家庭,祖籍安徽安庆,原名青心。1923年任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写作教员后,在苏州购地造屋,题为“茧庐”,又以此为号。自幼家贫而辍学,16岁入上海亨达利钟表店学徒,晚上到附近夜校补习英文,自学成才。12岁时醉心于《福尔摩斯探案》,后来从翻译到独立创作,成为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被誉为“东方柯南道尔”。早年曾创作言情小说,因情场失意而“矢口不复谈情”,周瘦鹃有小说《情弹》记此事。1914年,程小青《灯光人影》一篇在《新闻报》征文竞赛中人选,小说人物“霍森”被误印为“霍桑”,从此他陆续创作“霍桑探案”系列。1915年迁居苏州,先后执教于东吴大学附中和景海女子师范,1917年,加入基督教监理会。自学多种国外刑事、侦探学理论,1924年函授攻读美国大学《犯罪心理学》、《侦探学》等课程。1916年与周瘦鹃等用文言翻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十二册,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发行。1927年,与人合资创办苏州第一家有发电设备的“公园电影院”。1930年,为世界书局用白话重译《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曾主编《侦探世界》月刊,先后加入南社、青社、星社等。1931年,文华美术图书公司出版《霍桑探案汇刊》一、二集。1938年,与徐碧波合编《橄榄》杂志。四十年代,世界书局陆续出版《霍桑探案全集袖珍丛刊》计三十种。1949年后,任教于苏州市第一中学,曾任民进江苏省委委员等职。1957年曾短期创作过惊险通俗小说。文革中受批斗多次,于1976年逝世。
目录
程小青小传
险婚姻
血手印
断指团
王冕珠
黄浦江中
怪房客
两粒珠
酒后
项圈的变幻
霍桑的童年
程小青主要著译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
文摘二 求助人
伊的打扮非常惹目。伊身上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宁绸小花皮袄,宽大得似乎不称体。下面玄色印度绸镶珠边的裙子,又非常时式,可是穿在伊的身上,又似乎太小些儿,并且在这当儿也觉得不合时令。更奇怪的,伊的足上是绣花白缎鞋,手上戴着一副白鹿皮的手套,腕上还有一副很厚重的金镯。伊分明拼命地学“摩登”,可是掩不住“效颦”的嫌疑。我又瞧伊的容貌,黑目细眉,瓜子脸,菱形嘴,但面颊瘦损而焦黄,也不施脂粉。伊的年纪约在二十五六。
那女子并不立即走进来,向我们俩瞧来瞧去。一会,伊把手按在门框上面,操着镇江土音开口了:
“哪一位是姓霍的侦探先生?”
霍桑本打算立起来,重新往化验室去着手试验,忽见这奇怪装束的女子突如其来,也不无有些纳罕。
他立起来,淡淡地点点头:“我就是。夫人尊姓?请进来。”
那女子慢慢地进了门,在门旁站一站,略有些踌躇不前的模样。
伊答道:“霍先生,我姓金,到上海还没好久。”
我暗暗地点着头。凡内地有钱的人,一到了上海,看见了上海人的装束,往往有一种模仿的心理,可是装扮出来,总不免非驴非马,弄得不成样子。这女子即使不自己说明,我也早料定伊是刚才从外乡来的。
霍桑向伊瞧一瞧,点点头:“金夫人,请坐。”他随手将那把有血渍的刀,小心地放进书桌抽屉里去。
那女子仍站着不坐,作哀恳声道:“霍先生,你做做好事,救救我的丈夫。”
霍桑动容地应道:“喔,什么事?”
“唉,霍先生,你非救救他不可。”
“唔,说啊,什么事?”
“他……他……他快要死了。”伊用手捧住了脸。
霍桑仍瞧着伊,答道:“快要死了?为什么不去请医生?我不是医生啊。”
女子道:“不是……他不是生病。我……我怕有人要谋死他。”
霍桑的眼睛转一转,但神气非常冷静。女子仍呆木木地站在门口里面。
霍桑问道:“谁要谋死他?”
女子又文不对题地自言自语:“太危险了。我……我真害怕。”
霍桑皱皱眉,向我瞧瞧,随即自顾自地坐下来。那少妇低垂了头在发怔,伊不肯坐,站又像站不稳,分明伊的神经已经失了常度。霍桑好像因着阻挠了他的血刀的研究,有些不高兴,所以他的忍耐功夫这一天特别差。他冷冰冰地坐着,眼角斜视着来客,不再开口,我自动地打破这僵局。
我说:“金夫人,你姑且坐下来,把实在的情形简括些说一说。我们正有别的要事,不能多耽搁。”
少妇抬头瞧瞧我,似乎给我提醒了,很感激。伊点了点头,就侧着身子在我的对面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