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法国哲学(西方哲学通史)(French Philosophy in 20th Century)

分類: 图书,哲学,欧美哲学,西方哲学理论与历史,
品牌: 莫伟民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77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010072604/9787010072609
·条形码:978701007260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方哲学通史
·外文书名:French Philosophy in 20th Century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中,清晰而全面地讲述了从1890年到1990年的法国哲学历史。考察了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唯灵论、大学唯心主义和早期科学哲学的历史背景,还讨论了哲学在法国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把这一历史背景与先锋文学和德国哲学的影响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作者展开了存在主义现象学以及随后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内容丰富的阐述。最后,概述了当今法国哲学主流,包括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各现象学的回归和法国分析哲学。
目录
分卷序
导论 法国哲学的张力
一、从我思到概念
二、从意识主体到无意识结构
三、从连续的历史到间断的历史
四、法国哲学的法国特性
第一章 柏格森与意识哲学
第一节 从意识出发:意识的直接材料
一、心理事实
二、两种多样性
三、两种绵延(时间)与两种自我
第二节 从意识到世界:物质与记忆
一、世界与物象
二、物象、知觉与记忆
三、物质、身体与记忆
四、存在与时间
第三节 柏格森思想的逻辑人口:反对虚无
一、“虚无”与“存在”起源的奥秘
二、反对虚无
三、世界之奠基
第四节 直觉
一、“良知”与直觉
二、直觉与形而上学
第五节 生命与创造的进化
一、生命与存在
二、生命冲动
三、生命与创造
第六节 自由及其人类命运
一、自由之内涵
二、生命与自由
三、封闭与开放:人类自由与生命政治
第二章 萨特对意识哲学的阐发
第一节 意识无需先验自我
一、萨特与胡塞尔
二、意识的首要性
第二节 自为的存在
一、意识存在
二、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第三节 为他人的存在
一、笛卡儿、康德、胡塞尔与海德格尔
二、我之为我的身体和为他人的身体
第四节 自由与责任
一、自由是人的存在的虚无
二、批判笛卡儿式自由
第五节 哪种人道主义
一、存在先于本质
二、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
第六节 欲望存在论:萨特与德勒兹
一、“欲望”存在论和存在的精神分析
二、德勒兹:“生成”、“欲望”与“表达”
第三章 梅洛-庞蒂与意识哲学的式微
第一节 结构与形式
一、导言
二、基于身体之上的形式和结构
第二节 身体图式与知觉综合
一、“身体图式”
二、“身体的综合”:感觉“相通”的“意义内核”
三、“表达”:“言说”的“肉体”
第三节 表达与身体构图
一、“可见”与“不可见”:“表达”的问题
二、“表达”何以可能:从身体“图式”到身体的“构图”
第四节 语言理论:梅洛-庞蒂与索绪尔
一、认同:区分原则
二、分歧:言语和语言,历时和共时
三、同质的语言存在
第四章 莱维纳斯对意识哲学的超越
第一节 不在世界中的他者
一、“世界”-形式
二、“无名之在”
三、“位”:“当下-这里”的“事件”
第二节 现象学还是反现象学
一、现象学主体的危机
二、伦理主体的诞生
三、对他者负责的主体
四、莱维纳斯不是现象学家
第三节 莱维纳斯与柏格森
一、“存在”与“不同于存在”:面对虚无或者死亡问题
二、内在与超越:表象的毁灭及其他
三、殊途同归:众生的意义
第四节 莱维纳斯与德勒兹
一、世界:“表层”还是“形式”
二、他者的“效应”:“知觉”与“时间性”
第五章 亨利与意识哲学的“物质化”
第一节 现象学基本原理之间的张力
一、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马里翁的第四条原理
第二节 物质现象学
一、物质现象学与意向性现象学
二、意识之意向性特征与印象性特征
第三节 非意向性现象学
一、意向性理论不足以奠基现象学
二、未来现象学:生命现象学
第六章 卡瓦耶斯与概念哲学
第七章 结构主义与概念哲学的阐发
第八章 福柯与概念哲学的深化
第九章 德勒兹与概念哲学的拓展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与后概念哲学
第十一章 德里达:对意识哲学和概念哲学的解构
第十二章 利科尔:对意识哲学和概念哲学的辩证综合
展望
外文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由中国学者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吸取国内外西方哲学研究的成果,编写出一套多卷本的西方哲学通史,以此总结和促进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这是一些前辈专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已有过的设想。十年动乱结束后,随着极“左”思潮禁锢的解除,我国西方哲学研究进入了可以有组织、有规划进行的新阶段,许多专家纷纷要求把原来的设想纳入现实日程。1983年在福州举行的第一届国家社科基金哲学学科项目规划会就曾决定,集中国内有关单位的专业力量,共同编撰多卷本的西方哲学通史,并把通史的编写作为课题正式列入国家规划之中。然而,由于参与单位多、观点分歧大等原因,这一课题后来未能按规划执行。原来分工负责编写古希腊罗马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等阶段的专家,在从事专题研究和资料编译、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些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出版对推动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整体性的西方哲学通史终究朱能问世,毕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事实上,当我们需要查阅较为详细的西方哲学史读物时,还只能利用考普尔斯顿(F.Copleston)等西方学者撰写的通史。
文摘从笛卡儿创立我思哲学以来,法国具有漫长的意识哲学传统。一般而言,意识哲学是探讨有关主体、意义和经验的哲学。笛卡儿的自我就是一个实体性的精神自我。在《方法论》中,我思之无可怀疑的真实性使得有可能设想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区分。在《第一哲学沉思》中,笛卡儿的怀疑方法应用得更加彻底:我越怀疑,就越能明确地断定我思考着的自我。笛卡儿从我思中推演出灵魂与肉体这两个实体之间的必然区分,并认为灵魂要比肉体更易于认识。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唯灵论占据着19世纪的法国哲学舞台。唯灵论是19世纪法国意识哲学的代表。主要哲学家有德比朗、拉瓦松和拉歇利埃等人。由于极其重视知觉、意志、情感和直觉等自我具有的实际生活流在经验中的作用,所以,法国唯灵论的心理学就既不同于英国经验论的心理学,也不同于苏格兰学派的心理学,更不同于德国形而上学对基础自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