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列)

分類: 图书,管理,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
品牌: 叶陈刚
基本信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码:1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111246314/9787111246312
·条形码:978711124631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主要介绍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的过程及其实施。在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报表、样例和案例,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以风险管理的流程为主线,分章节介绍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具体实施策略。《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定位于为企业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工作参考,希望能为我国企业对抗风险、做大做强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叶陈刚,会计与金融学教授,管理学博士,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现代会计与审计研究所所长、公司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在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理事,曾任湖北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所长、主任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担任多家公司独立董事、会计、财务及审计顾问,湖北省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2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译著、工具书和主编教材共计40余部,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 60多篇。
郑君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博士,在《中国管理科学》等期刊上发表多篇中英文学术论文。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担任财务管理教研室主任。
编辑推荐《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在布满荆棘和风险的市场丛林中,企业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国内外大量企业鲜活的案例表明,卓越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保证企业基业常青的不二法宝。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或者说闭合循环。企业首先应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最后还要设置一道关键的防火墙——内部审计。根据内部审计的结果,改进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从而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按照上述逻辑体系,本系列丛书首次推出三本著作《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内部审计》。该丛书提供了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全面和系统的整合框架。
未来是风险的游乐场——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捉摸不透的政策导向、多元变化的顾客需求、永远在前的技术进步、没完没了的法律诉讼、难以调整的生产能力、总是低效的物流系统、无时不在的资金压力、总想跳槽的技术员工……
面对如此多的风险,企业应当怎么做才能在经济海潮中顺利地扬帆远航?
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
那么
什么是风险?
怎么识别企业的风险?
风险管理包括哪些工作?
企业中的哪个部门来做这些工作?
怎样评估和量化风险?
对于每种风险又该怎样应对?
如何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将对以上问题一一解答,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以风险管理的流程为主线,分章节介绍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具体实施策略。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简介
第1章 导论:未来是风险的游乐场
1.1 风险的涵义
1.2 风险的构成
1.3 风险的分类
1.4 对风险的态度
1.5 风险管理的概念
1.6 风险管理的过程
1.7 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 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组织
第2章 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运行
2.1 机构设置与成员素质要求
2.2 职责与权力
2.3 风险评估与控制计划
2.4 工作条例实例
2.5 前车之鉴
第三部分 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流程
第3章 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目标设定
3.1 企业经营活动层目标
3.2 风险层目标
第4章 企业风险识别
4.1 风险识别的基础
4.2 风险识别的要点
4.3 风险识别的工具——商业风险模型
4.4 风险识别方法
第5章 企业风险分析
5.1 企业风险分析的思路
5.2 企业风险衡量技术
5.3 企业风险评价方法
5.4 企业风险分析工作表
第6章 企业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
6.1 企业风险的不确定性
6.2 企业风险的应对策略
6.3 企业风险控制措施
6.4 止损机制和危机处理
第四部分 风险评估与控制的信息化
第7章 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信息系统
7.1 设计步骤
7.2 需求分析
7.3 系统设计
7.4 功能模块设计
7.5 数据库设计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就拿一次简单的旅行为例,很少有人会在不做任何预订的情况下直接出发。因为你到达机场后,可能会发现没有去目的地的机票;到了目的地后,可能会发现酒店都已经住满;到了回程的日期,可能会发现没有返程的机票。于是人们在出发前做各种预订,行程计划、双程机票、酒店等等。这样就万无一失了吗?远远不够。去机场的路上,很有可能会堵车,因而赶不上航班;天气有可能不好,导致飞机无法正常起降,因而无法准时出发。更常见的是,出发之后,在半路突然发现忘带了重要的东西,比如身份证或者机票,欲哭无泪。以上种种不确定因素都构成了风险。如果将所有的不确定因素都考虑进来,你会发现进行一次成功的旅行远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一次简单的旅行尚且面临这么多的风险,那么在市场经济中拼搏厮杀的企业又如何呢?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捉摸不透的政策导向、多元变化的顾客需求、永远在前的技术进步、没完没了的法律诉讼、难以调整的生产能力、总是低效的物流系统、无时不在的资金压力、总想跳槽的技术员工……真可谓步步惊险。面对如此多的风险,企业应当怎么做才能在经济浪潮中顺利地扬帆远航?简言之,就是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
要进行风险管理,下面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
什么是风险?怎样识别企业的风险?风险管理包括哪些工作?
企业中的哪个部门来做这些工作?怎样评估和量化风险?
对于每种风险又该怎样应对?如何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来进行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将对以上问题一一解答,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以风险管理的流程为主线,分章节介绍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具体实施策略。《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定位于为企业风险管理人员提供工作参考,希望能为我国企业对抗风险、做大做强贡献一份力量。
《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主要介绍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的过程及其实施。在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报表、样例和案例,为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此外,《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还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风险评估与控制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对企业风险的审计,力争将风险管理的运行落在实务上。
第1章对风险的含义、构成、分类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介绍了风险管理及其一般过程,为其他章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2章主要介绍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包括机构设置、职责和权力的设定以及工作条例等。
第3~6章分别是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过程。
第3章主要介绍如何设定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以及如何针对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目标。、
第4章结合风险的分类,详细介绍各种风险识别的实用方法。
第5章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利用两维度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行排序和分级,确定企业应当关注的重点风险。
第6章针对不同风险的应对策略和控制方法,建立止损机制和危机处理办法的运用。
第7章以一个实例讲述如何建立风险评估与控制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各部门对风险的沟通,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使风险管理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导师叶陈刚教授(第1章)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郑君彦博士(第2、3、4、7章)撰写,参加《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撰写的还有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孙然硕士(第5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肖国印硕士(第6章)和中信银行总行cPA范江波硕士(第6章)。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书中内容如有不尽成熟之处、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利改进与完善。
文摘(5)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产业内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集中反映了该产业的性质。竞争往往以人们熟悉的形式展开,如价格战、广告战、推出新产品等。当一个产业具有如下特征时,其业内竞争往往比较激烈:
·存在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这样秩序不容易建立,容易陷
入价格战的泥沼。
·产业增长缓慢,扩张有限,因而竞争的目的是瓜分有限的市场份额。
·存在高额的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逼迫企业加大销售量才能赢利。
·产品歧异或者转换成本欠缺,顾客忠诚度低。
·竞争对手形形色色,多角化和多元化强。
·在产业中立足对于某企业具有高额战略利益,因而它将不计代价地
占领市场份额。
·产业的退出壁垒大。退出壁垒包括:专用性资产、退出的固定成本、
内部战略联系、感情障碍和政府及社会约束。
2.战略选择
波特在提出上述五作用力模型的同时,也总结了三种提供成功机会的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建立起具备规模的生产设施,组织具备规模经济的大批量生产,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降低成本,控制研发、服务、营销、广告、管理等各方面的费用,以达到成本优势。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上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之地。
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在于维持这一地位的沉重负担,因此对于许多风险极为敏感:
·技术进步的风险。技术上的变化有可能使公司原有的生产技术和规
模不具优势。
·新进入者的风险。新进入者有可能采用全新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大规
模生产,以此拉低单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