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戏剧史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史,文学思想史,世界,
品牌: 何其莘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页码:44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44706893/9787544706896
·条形码:9787544706896
·包装版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英国戏剧史》共19章,分别为莎士比亚、琼森、鲍蒙特和弗莱彻、马斯顿和其他喜剧作家、韦伯斯特和后期悲剧、一个戏剧黄金时代的结束、德莱顿、王朝复辟时期的风俗喜剧等等,书后附录有主要剧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何其莘何其莘,男,出生于1947年7月,62岁。广东大埔县人。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西宁军工厂工人,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助教、讲师,美国阿克伦大学及肯特州立大学英文系硕士生、博士生,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主任、副教授、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系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6年11月,
【简历】
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 后留校任教;
1980年晋升为讲师。
1981年自费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
1984年在阿克伦大学英语系获硕士学位;
1986年在肯特州立大学获英美文学博士学位,主攻方向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英国戏剧和莎士比亚;
1986年底返回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
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
198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英语系系主任;
1990年调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教;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认为博士生导师;
曾任英语系系主任,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4年起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现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英语组组长,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6年11月起,受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
英语、英美文学
【主要科研成果】
1. 《英国戏剧选读》,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与王佐良合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9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3. 《英国戏剧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译林出版社,1999
4. Listen To This(《英语听力教程》共6册),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93;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 《新概念英语》(新版)(共10册),与亚历山大合著,朗文公司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出版,1997-2000
6. 《特罗伊罗斯和克莉西达》,前言与注释,商务印书馆,1995
7. 《飘》,前言与注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8. 《儿子与情人》,前言与注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9. 《印度之行》,前言与注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10. 《双城记》,前言与注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11. "外国文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高校"九五"科研规划咨询
报告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获奖情况】
1989年获优秀教学成果奖陕西省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劳动模范,被授予'人民教师'勋章,1996年被确认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学术团体及社会团体任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英语组组长
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会长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推荐在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的舞台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剧作家。戏剧比诗歌和小说更直接地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社会风俗、观众的喜怒哀乐。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本英国戏剧史实际上也包含了许多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内容。 《英国戏剧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英国戏剧进行了研讨,从而考察和学习了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帮助人们了解英国文学的全貌。书中只记述了每一个戏剧发展时期的主要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以及他们各自为推动英国戏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目录
序
第1章 英国戏剧的起源和中世纪的英国戏剧
第2章 十六世纪前期的英国戏剧
第3章 马洛、基德和其他先驱者
第4章 莎士比亚
第5章 琼森
第6章 鲍蒙特和弗莱彻
第7章 马斯顿和其他喜剧作家
第8章 韦伯斯特和后期悲剧
第9章 一个戏剧黄金时代的结束
第10章 德莱顿
第11章 王朝复辟时期的风俗喜剧
第12章 十八世纪的英国戏剧
第13章 十九世纪的英国戏剧
第14章 王尔德
第15章 萧伯纳和他的社会问题剧
第16章 两次大战间的英国戏剧
第17章 二次大战后的“新潮流”
第18章 品特和他的同代人
第19章 “第二次浪潮”
附录一:主要剧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三:译名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戏剧文学是继抒情诗和史诗之后形成的第三种文学体裁,也是集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英国的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弥撒。在近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的戏剧创作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流派,也出现了诸如马洛、莎士比亚、琼森、萧伯纳等一大批重要的剧作家。其中莎士比亚的大量剧作不仅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也是对近四百年来英美文学的影啊最为深远的文学巨著。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英国戏剧进行的研讨,不仅仅考察和学习了英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有助于了解英国文学的全貌。而且,
文摘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登基标志着英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随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这都为英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英国舞台上并没有马上出现惊天动地的变化,直到80年代后期马洛开始为伦敦舞台撰写剧本,才揭开了英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从马洛登上英国舞台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诗剧开始衰落的三四十年间,上千个剧目被搬上了伦敦的舞台,虽然不少剧本现在已经失传,但遗留到今天的仍有数百个。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通常人为地把这些戏剧作品划归为历史剧、喜剧、悲剧和悲喜剧(又名传奇剧)四大类,可是这种分类方式并不能准确地体现每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这是因为:一、许多剧作家在创作时并没有有意识地遵循某一剧种的特定模式;二、即使有的剧作家将他的剧目称为“喜剧”或“悲剧”,作品本身也常常与喜剧或悲剧的定义大相径庭。结果是,一个剧中往往融有几个剧种的特色。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不少悲剧,包括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都取材于编年史,在这点上与历史剧很相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一个四开本在1597年发表时,封面上注明这是一个“出色的、奇异的悲剧”,但是,它不仅有别于莎士比亚的其他悲剧作品,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数悲剧很不相同;不少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剧终时这对恋人殉情的场面,《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接近浪漫喜剧。又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二世》基本上遵循了悲剧的模式,连它的第一个四开本在1597年出版时都题名为“理查二世的悲剧”。而在他的另一个历史剧《亨利四世》中则有许多喜剧场面,其中的福斯塔夫已成为英国戏剧中的一个著名喜剧人物,一个只知吃喝玩乐的没落骑士。这个人物的塑造据说激起了福斯塔夫的原型约翰·奥尔德斯尔的后代的抗议,以致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下篇的结尾处加上了一个“后记”,“郑重声明”奥尔德卡斯尔为国捐躯,而他剧中所描写的则是另外一个人。这段争议也引出了三年后由安东尼·芒戴(AnthonyMunday,1560-1633)等人执笔的一出题名为《约翰·奥尔德卡斯尔爵士》的传记性历史剧。这种多剧种相互渗透交融的现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一大特点,是英国戏剧在这个大发展的时期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大多数16、17世纪英国剧作家的一种心态——冲破古典戏剧和戏剧理论的束缚,大胆创新。在讨论中,我们有时仍会使用这种传统的分类方式,那仅仅是为了节省笔墨。对于当代读者来说,这些剧目的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戏剧作品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