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新闻学理论,
品牌: 刘学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11272604
·条形码:97878112726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选择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作为分析对象.从历史沿革和理论分析两个视角.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工具.梳理新时期以来中国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嬗变轨迹,概括变化的特点,分析演变的动因和机制.并初步构想这一变迁的未来趋势和结果,即中国未来的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模式:党报言论为主导、精英言论和公众言论积极参与的多声部媒体言论场。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媒介管理部门人员.媒介爱好者。
作者简介刘学义,山东青州市人。青岛大学中文系学士、吉林大学新闻系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教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媒体研究和新闻评论学。曾参与教育部项目两项,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在《新闻大学》、《学术交流》、《应用写作》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合作、参与出版著作三部。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概说
一、话语权
二、言论话语权
三、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
第二章 政治权威的权力话语——党报言论
一、作为权力话语的党报言论
二、党报言论话语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三、党报言论话语的生产机制
四、限制的话语主体
第三章 解构和建构——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的嬗变
一、媒体言论传播观念的重构
二、言论话语权格局的分化
三、言论实践主的转移
四、言论的主题形态和话语资源
五、言论表达形式创新的意义
第四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嬗变的动力场(一)
一、政治民主进一彰显
二、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逻辑
三、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五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嬗变的动力场(二)
一、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共生
二、媒体传播角色的转变
三、媒体言论话语权视域中的传播技术
第六章 媒体言论话语权演变的趋势及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处在路径转换的关键时刻,媒体言论也不例外。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体化的媒体言论话语权格局面临重组,一直居于这一格局核心的党报言论处境尴尬,社会影响力和对其他媒体言论的示范作用减弱,言论话语主导权受到挑战,在媒体言论场原有的中心地位面甘缶被边缘化的危险;其次,非党报媒体言论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意见性信息提供者。知识分子话语和个人话语一改以往或从属或被同化的话语角色,地位大幅上升。公众公开表达的意识增强,途径拓宽,言论权利实现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媒体言论实践主体的变化,改变了旧的新闻传播体制之下媒体声音的构成,标志着媒体言论传播观念的重构与言论话语权格局的分化。
文摘第二章 政治权威的权力话语——党报言论
葛兰西认为,国家政权的维系“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①这里的领导就是“阐发和传播具有聚合力的那样一种思想的能力。”②虽然葛兰西是在谈论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时做这些分析的,但历史经验证明,对于“精神和道德领导权”的获得,无论对于夺取政权阶段的政党还是执政阶段的政党都是同样重要的。
要建立和巩固党对“精神和道德”或者说文化的领导权,作为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所办机关报的党报党刊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党报言论来说,也就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媒体言论,而是承担特殊使命的政治话语和权力话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党报言论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扮演着党和政府代言人的政治角色,承担向国内外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国内社会舆论和其他媒体新闻舆论的重任。在共和国第一个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报言论在媒体言论领域拥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也是媒体言论中最主要的话语主体。新闻改革以来,党报言论在媒体言论场中的地位有所下滑,具体表;现就是:在媒体间激烈的言论竞争下,党报言论对大众的影响力减弱,而各种非党报类媒体言论的公众影响力大幅上升,并且其话语的个性特征也日益明显,党报言论在社会舆论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有所降低,党报言论面临重塑舆论权威的严峻挑战。
作者认为,党报言论话语权实践不仅仅是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嬗变的初始背景和动因,党报言论如何转型也直接影响到未来我国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社会路径的选择。那么,党报言论的主要话语特征是什么?它的话语权力又是如何生成的?对于这些问题,下面从党报言论的性质和功能、党报言论话语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党报言论话语的生产机制以及党报言论的话语主体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后记本书是笔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完成《话语权转移》一书的初稿,是2006年春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期间。在三年读博的时间里,我先后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诸多师友的关心和支持。
首先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蔡雯教授。能够师从蔡老师是我人生的一大幸运,蔡老师作为新闻学领域首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获得者,她治学之严谨、工作之勤奋、待人之谦和,我感受至深。导师的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我的博士论文,从开题到截稿,都是在蔡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完成的。蔡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亲自推敲润色,甚至仔细校正每一处笔误和标点。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蔡老师2004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仍然牵挂着我的博士论文进展,让我定期把论文草稿用邮箱发给她审阅。导师行止可范,教会了我如何治学和为人。
应该特别感谢陈力丹教授、喻国明教授和杨保军教授,他们在我的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对论文的选题、提纲以及结构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感谢读博期间给予我思想启迪的各位老师,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兴东教授、涂光晋教授、周小普教授、张征教授。
同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蔡开松先生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细致而具体的工作,使本书能够顺利付梓,深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