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境界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近现代当代哲学,
品牌: 张岱年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61343760/9787561343760
·条形码:978756134376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心灵与境界》收录了张岱年先生公开发表的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论文与讲话稿,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在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中国文化及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基本精神、思维方式、发展历程,辨析了文化的体用问题、物质利益和道德思想等问题,并提出若干关于文化与哲学史的新见解。并指出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之路,那就是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走“综合创新”之路。
作者简介张岱年(1909-2004),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私立中国大学。在当代中国能当得起“国学大师”称谓的人寥寥无几,而张岱年先生就属于这寥寥无几的人之一。他一生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格言,淡泊明志,辛勤耕耘在学术的殿堂。他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的传承与发扬,为哲学辩证唯物论的中国化、为中国未来的文化、哲学的发展,奔走呼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所著《中国哲学大纲》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哲学范畴史,著作还有《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中国哲学方法论发凡》等。
编辑推荐《心灵与境界》编辑推荐:人不知其生之意义而仍生存,人知求之,求之而不必得,即得之而此所得与彼所得不相同,由不同而相互辩争。人生即不知其意义而求知其意义之生,故人之自觉亦非完全的自觉。然人求生之意义,亦即求自觉。
哲学家因爱智,故决不以有知自炫,而常以无知自警。哲学家不必是世界上知识最丰富之人,而是深切地追求真知之人。哲学家常自疑其知,虚怀而不自满,总不以所得为必是。凡自命为智者,多为诡辩师。
哲学所考察者,含括考察之自身在内。考察宇宙,是宇宙中之一物在宇宙中考察宇宙,而此种考察又为宇宙内之一事。考察人生,是人在人生中考察人生,而此考察亦是人生中之一事。考察知识,是知者以知考察知,而此考察亦是一种知识。对于哲学之考察即在哲学中;关于哲学之理论是哲学之一部。哲学不惟是自觉的知识,哲学本身即是一种自觉。于哲学,得人之自觉,得知识之自觉。
目录
代序 记张岱年先生
第一章 文化通诠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 /3
中西文化之会通 /8
中国思想源流 /12
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 /25
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34
传统文化的反思 /37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偏倾与活力 /43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49
文化体系及其改造 /50
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61
传统文化的精华 /66
孔子与中国文化 /69
孔学平议 /78
老子学说的宗旨 /80
儒道之间 /81
《周易》与传统文化 /83
《管子》的法教统一观 /86
第二章 哲学旨圭
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93
略论中国哲学范畴的演变(节选) /108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111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117
论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改造(节选) /125
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128
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 /136
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 /141
中国哲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学说 /155
孔子哲学解析 /162
老子哲学辨微(节选) /175
论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节选) /184
《易传》的生生学说 /187
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190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93
哲学的前途 /196
第三章 道德箴言
人与世界 ——宇宙观与人生观 (节选) /203
生命与道德 /220
道德之“变”与“常” /224
生活理想之四原则 /227
人伦与独立人格 /235
生命与人格 /242
“人的价值”与“自我价值” /244
礼义与人心 /245
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 /246
中国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 /255
冯友兰先生二三事 /260
回忆张申府 /262
忆熊十力先生 /264
忆金岳霖先生 /266
怀念汤用彤先生 /269
悼念梁漱溟先生 /271
第四章 国学辨微
漫谈国学 /275
如何研究国学 /276
从“孟”、“庄”看学派论争 /278
学派的消长 /279
三事与诸子 /280
述与作 /282
修辞立其诚 /283
“以理杀人”与“以理抗势” /285
子贡货殖与既富且仁 /287
疑古与信古 /288
辨程门立雪 /290
论诸子的相反相成 /291
庄惠濠梁之辩 /295
说觉悟 /297
谈士节 /299
评“三不足” /301
漫谈正名 /302
哲苑絮语 /304
读与思 /307
爱 智 /309
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 /310
饮食之道 /311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认识张岱年先生,已有将近70年的历史了。30年代初,我在清华念书,他在那里教书。但是,由于行当不同,因而没有相识的机会。只是不时读到他用“张季同”这个名字发表的文章,在我脑海留下了一个青年有为的学者的印象,一留就是20年。
时移世变,沧海桑田,再见面时已是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了。当时全国大学的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来,张先生也因而来到了北大。我们当年是清华校友,而今又是北大同事了。仍然由于行当不同,平常没有多少来往。1957年反右,张先生受到了牵连。这使我对他更增加了一种特殊的敬意。我有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意见:凡被划为“右派”者都是好人,都是正直的人,敢讲真话的人,真正热爱党的人。但是,我绝不是说,凡没有被划者都不是好人,好人没有被划者遍天下,只是没有得到被划的“幸福”而已。至于我自己,我蹲过牛棚,说明我还不是坏人,是我毕生的骄傲。独有没有被划为右派,说明我还不够好,我认为这是一生憾事,永远再没有机会来补课了。
文摘中西文化之会通
在上古时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约在15世纪,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西方,英国哲学家培根(156l-1626)论述“印刷、火药和磁石”的作用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见培根所著《新工具》,转引自《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这说明了中国的技术发明传到欧洲之后起了促进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16世纪后期,即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一16lO)到中国传教,在宣传耶教的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等科学知识,更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和中国儒家思想,这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开始。中国学者如徐光启等接受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稍后的方以智也受到西学的影响。直到清初康熙年问,西方的天文数学仍受到重视。算学家王锡阐、梅文鼎都兼通中西数学。但是西方当时的最新科学如哥白尼、伽利略的学说,并未传入中国。
中国儒家学说传入西方之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一些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欢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沃尔夫(1679_-1754),法国经济学家魁奈(1694一1774)、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都赞扬中国的哲学与文化。(参看《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中国儒家以及宋明理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和无神论倾向,对于欧洲近代反对宗教迷信的思潮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这也是历史事实。
到清代雍正年间,中西文化交流因故中断了。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武力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于中国进行了凶猛的侵略,中华民族遭遇到空前的民族危机,爱国志士都在设法救亡抗敌,先进思想家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康有为、梁启超提倡变法维新,孙中山、章太炎鼓吹革命,都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严复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学说,引起了巨大反响。一部《天演论》风靡一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进步人士的共识。
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再一次掀起了介绍西方文化思想的高潮。西方的各派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都介绍到中国来了。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大力宣扬自然科学的重要价值。自然科学家亦逐渐学会了西方近代科学方法,使自然科学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弥补了中国缺乏近代实验科学的偏失。在哲学方面,从30年代至40年代,也出现了一些融会中西而自成一家之言的哲学家,如熊十力、冯友兰、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