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药学,综合,
品牌: 李继明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页码:56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912106X/9787509121061
·条形码:9787509121061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为修订版。第一篇介绍了中医诊脉、辨舌、药性和汤头入门等基础理论知识,其中包括寒性、热性、温性与平性药物248种,汤头方剂200余首及各种舌苔插图120余幅。第二篇介绍了内经、金匮、伤寒和温病入门等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其中包括中医名家张仲景、陈修园、吴鞠通、薛生白和叶天士等的主要理论与方剂,仅陈修园的《金匮方歌括》和《长沙方歌括》中的方剂就达300余首。第三篇介绍了妇科、产科、外科、疔科、伤科、眼科和喉科入门等中医临床应用知识,包括傅青主、亟斋居士、陈若虚和曹心怡等中医名家治疗各科疾病的主要理论与方剂。根据临床需要作者对原书进行了部分修改,增加了“食鉴本草”和“药证宜忌”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可供中医师、中药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篇 中医基础
第1章 诊脉入门
一、《南雅堂医书》平辨脉法歌诀
(一)平脉法
(二)辨脉法
二、《珍珠囊》脉法诸歌
(一)诊脉至捷歌
(二)妊娠脉歌
(三)小儿脉歌
(四)《玉函经》注解
(五)生死歌诀
(六)诊杂病生死歌诀
(七)诊暴病歌
(八)形证相反歌
(九)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诀
(十)伤寒决生死脉歌
(十一)阳毒阴毒歌
(十二)诸杂病生死歌
(十三)察色观病生死歌
(十四)五脏察色候歌诀
(十五)难产生死歌
(十六)新产生死歌
(十七)妊娠伤寒歌
(十八)产后伤寒歌
三、《医宗金鉴》四言脉诀
附: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
四、梦觉道人《三指禅》辑要
(一)脉学源流
(二)定脉部位
(三)寸尺解
(四)六部脉解
(五)定至数
(六)二十七脉名目
(七)缓
(八)有胃气生
(九)脉贵有神
(十)读缓字法
(十一)四时平脉
(十二)浮沉迟数四大纲
(十三)对待总论
(十四)奇经八脉
五、金溪龚信《脉诀》
(一)脉学大要
(二)脉体捷法
(三)诸脉相类
(四)止脉
(五)分人迎气口脉诀
(六)内因脉
(七)外因脉
(八)不内不外因脉
(九)死绝脉
(十)动止脉
(十一)诸脉宜忌类
第2章 辨舌入门
一、江笔花《望舌色》
二、方耕霞《舌苔歌诀》
三、吴坤安《察舌辨证歌》
四、张诞先《伤寒舌鉴》
(一)白苔舌总论
(二)黄苔舌总论
(三)黑苔舌总论
(四)灰色舌总论
(五)红色舌总论
(六)紫色舌总论
(七)霉酱色舌苔总论
(八)蓝色舌苔总论
(九)妊娠伤寒舌总论
第3章 药性入门
一、青囊药性赋
(一)诸品药性阴阳论
(二)寒性类
(三)热性类
(四)温性类
(五)平性类
(六)药性赋
(七)诸品药性赋
(八)引经药报使歌
(九)六陈歌
(十)十八反歌
(十一)十九畏歌
(十二)妊娠禁服歌
(十三)药相主治五脏法
(十四)用药身梢论
(十五)用丸散论
二、药性歌括
三、分类药性
(一)补气药性
(二)下气药性
(三)破气药性
(四)补血药性
(五)止血药性
(六)破血药性
(七)健脾强胃药性
(八)温脾暖胃药性
(九)调脾开胃药性
(十)补肺虚嗽药性
(十一)泻肺实嗽药性
(十二)治诸咳嗽药性
(十三)诸喘急药性
(十四)退诸火热药性
(十五)退虚热药性
(十六)退劳热骨蒸药性
(十七)发汗药性
(十八)止汗药性
(十九)消食药性
(二十)宽中药性
(二十一)散膨消痞药性
(二十二)止渴药性
(二十三)解郁药性
(二十四)通大便药性
(二十五)利小便药性
(二十六)消水肿药性
(二十七)止呕吐及吐酸药性
(二十八)止泄泻药性
(二十九)治痢疾药性
(三十)治疟疾药性
(三十一)辟瘟消胀药性
(三十二)治头痛药性
(三十三)治头风药性
(三十四)治头眩药性
(三十五)治脑痛药性
(三十六)治心痛药性
(三十七)治腰痛药性
(三十八)治胁痛药性
(三十九)治膝痛药性
(四十)治咽喉肿痛及声音不出药性
(四十一)治眼目不明及肿痛药性
(四十二)治身体风痛药性
(四十三)治齿牙疼痛药性
(四十四)治耳聋药性
(四十五)去风药性
(四十六)去寒药性
(四十七)去湿药性
(四十八)补肾益精药性
(四十九)兴壮元阳药性
(五十)滋补真阴药性
(五十一)正心定聪药性
(五十二)强筋壮骨药性
(五十三)治梦泄遗精药性
(五十四)补益虚损药性
(五十五)破积块药性
(五十六)理伤损药性
(五十七)治痈疮止痛排脓消肿药性
(五十八)治乳痈药性
(五十九)治黄疸药性
(六十)治心烦难眠药性
(六十一)治肠风下血药性
(六十二)治淋病尿血药性
(六十三)治吐血药性
(六十四)通经水药性
(六十五)调经水药性
(六十六)安胎药性
(六十七)治产后血迷药性
(六十八)治产后气血诸病药性
(六十九)治血崩药性
(七十)治带下药性
(七十一)治腹中诸虫药性
(七十二)治堕胎药性
(七十三)治霍乱转筋及祛烦暑药性
(七十四)治辟岚瘴药性诗
(七十五)肠风酒痔药性歌
(七十六)药性治中有制诀
(七十七)膨胀忌服
(七十八)用药凡例
四、本经便读
(一)《神农本草经·上品》
(二)《神农本草经·中品》
(三)《神农本草经·下品》
五、名医别录
(一)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二)唐·苏恭《唐本草》
(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四)唐·甄权《药性本草》
第4章 汤头入门
(五十)滋补真阴药性
(五十一)正心定聪药性
(五十二)强筋壮骨药性
(五十三)治梦泄遗精药性
(五十四)补益虚损药性
(五十五)破积块药性
(五十六)理伤损药性
(五十七)治痈疮止痛排脓消肿药性
(五十八)治乳痈药性
(五十九)治黄疸药性
(六十)治心烦难眠药性
(六十一)治肠风下血药性
(六十二)治淋病尿血药性
(六十三)治吐血药性
(六十四)通经水药性
(六十五)调经水药性
(六十六)安胎药性
(六十七)治产后血迷药性
(六十八)治产后气血诸病药性
(六十九)治血崩药性
(七十)治带下药性
(七十一)治腹中诸虫药性
(七十二)治堕胎药性
(七十三)治霍乱转筋及祛烦暑药性
(七十四)治辟岚瘴药性诗
(七十五)肠风酒痔药性歌
(七十六)药性治中有制诀
(七十七)膨胀忌服
(七十八)用药凡例
四、本经便读
(一)《神农本草经·上品》
(二)《神农本草经·中品》
(三)《神农本草经·下品》
五、名医别录
(一)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二)唐·苏恭《唐本草》
(三)唐·陈藏器《本草拾遗》
(四)唐·甄权《药性本草》
……
第4章 汤头入门
第二篇 经典理论
第三篇 临床各科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医中药入门一本通》原为陈景岐编辑,选辑了历代重要中医文献,以及通俗易懂的中医入门书籍,如《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诀》、《医宗金鉴》、《傅青主女科》、《大生要旨》、《伤寒方歌括》、《金匮方歌括》、《斑论萃英》、《温热论》、《温病条辨》、《伤寒指掌》、《伤寒舌鉴》、《笔花医镜》、《伤科证治》、《喉科紫珍集》、《喉痧正的》、《白喉忌表抉微》、《汤头歌括》、《药性歌括》等。每一子目下包括一种至数种前代文献,并在某些疑难处增有注解。本书体现出如下特点:①内容全面。包括有中医基础理论,脉诊舌诊、方剂药物以及临床各科,基本上覆盖了学习中医学所必备的基础和临床知识。②选材精当。中医文献浩如烟海,欲以一本书来较全面地反映中医药知识并非易事,本书从“入门”与“实用”两点出发,较好地解决了选材难的问题。③切于实用。本书偏重于临床应用,除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外,内、妇、儿、外、五官等临床各科内容囊括无遗,病症与方药相对应,十分便于应用。④篇幅适中。本书仅数十万字,便于阅读研习。⑤通俗易懂。本书多选取通俗易懂的书籍,同时有许多便于记诵的歌括,并附有一些插图,难于理解的内容还增有注解,即便是初学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有太多的障碍。原书印行时题为“中医百日通”,虽不一定百日之内即可学通,但只要认真阅读研习,人中医药学之门也不是不可企及的事情。
陈景岐原书也存在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文字窜乱等问题,原书仅有圈点,且句读错误较多,插图也模糊不清,不利于阅读学习。所以,我们对原书进行了校勘和标点整理。选择所引原书善本,对全书进行了仔细校勘,改正其错脱衍倒,调整其文字窜乱。对明显的错字予以迳改,其有校勘意义之处则出校语说明。原书中句读符号一律不予保留,而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统一全书体例,重新分篇立目,使之条目清楚。对原书中插图进行了描绘涂改,务求清晰美观。全书使用简化汉字横排印刷。
文摘何谓五脏六腑?盖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左手寸口,心与小肠之脉所出,君火也;左手关部,肝与胆之脉所出,风木也;左手尺部,肾与膀胱之脉所出,寒水也;右手寸口,肺与大肠之脉所出,燥金也;右手关部,脾与胃之脉所出,湿土也;右手尺部,命门与三焦之脉所出,相火也。盖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脉始于中焦,饮食入口藏胃,精微之化,注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复还注于手太阴肺,循环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然以对待之位言之,则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刚右柔,有夫妇之别也。然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又以循环之序言之,盖以右寸金生左尺水,水又生左关木,木又生左寸火,火复通右尺相火,相火又生右关土,土又生右寸金,而金复生水,此五行更相生养,循环无端,有子母之亲也。盖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水生木,是水为母,木为子,木复生火,是木受窃气,故水怒而克火,所谓子逢窃气,母乃力争。火又生土,是火为母,土为子,土见火被水克,故怒而克水,所谓母被鬼伤,子来力救。假如肝木有余,是肺金不足,金不能克木,故木无所畏,其气有余,反薄激肺金而乘其脾土也,故日薄所不盛而乘其盛也。此五脏之气,内相淫并为疾也。又如肝木气少不及,则不能以制土,土无所畏,而遂妄行,乃凌其肾水矣,故日所胜妄行,而所生者受病也。肝木之气不平,则肺金之气自薄,故日所不胜薄之也。盖木气不平,土金交薄,相迫为疾,故日气迫也,相生相克相胜,展转无穷,举一以例其余也。
何谓五脏配合五行、四时、五音?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四时者,春、夏、秋、冬也,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也。肝主筋,其华在爪,其藏魂,其声呼,其液泣,应角音,弦而直,属木,应乎春令,其色青,其味酸。心主血脉,其荣在色,其藏神,其养血,其候音,其声言,其液汗,应微音,和而长,属火,应乎夏令,其色赤,其味苦。肺主皮毛,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藏魄,其声哭,其液涕,应商音,轻而劲,属金,应乎秋令,其色白,其味辛。肾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