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新闻学,报刊,
品牌: 陈建云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3450861
·条形码:978753345086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民营报刊的消失和民间报人的转变,是至今令人感慨不已的事情。《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选取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这三位民间报人,及其所主持的《文汇报》、《夫公报》、《观察》周刊,铺排史实,索隐钩沉,感受他们在1945-1957年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憧憬与彷徨,欣喜与迷惘,奋发与无奈,坚持与哀愁。几许中国新闻历程的碎片,三个民间报人的艰难抉择,一段大变局中的自由心灵史。
作者简介陈建云,生于1967年,河南南阳人。新闻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报人与报史、新闻传播法制与伦理,著有《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等。立身正大,为学真诚,愿与同好交流砥砺:cloudsuntree@sina.com。
媒体推荐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评述了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三位报人的事迹,特别是写了许多故事和细节,对历史事实作了认真的核对和考证。既是信史,又有可读性,在中国新闻史论著中也是一种创新。
丁淦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三位民间报人,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三座高山。作者以可信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记叙了他们的业绩,为薪闻学提供了令天仍应遵奉的精辟见解,也为今天的新闻记者们构建了光辉的楷模。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脚印去开创草根新闻的新路。
童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编辑推荐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文汇报》《大公报》《观察》。大变局中的心灵史,民间报人的出路抉择,著名教授丁淦林,童兵,力荐。
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文汇报》《大公报》《观察》。1945-1957感受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新闻历程,触摸历史大变局中民间报人的憧憬与彷徨,欣喜与迷惘,奋发与无奈,坚持与哀愁。
目录
前言
已将书剑许明时——徐铸成与《文汇报》
“《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
香港《文汇报》“色彩不宜太红”
“独立”何以“左传”
欢乐中的迷惘
从《文汇报》到《教师报》
《文汇报》“失而复得”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两姑之间难为妇——王芸生与《大公报》
《大公报》社论作者是“法西斯的有力帮凶”
“王芸生君是双料的新华社应声虫”
“世界需要中道而行”
胡政之“国门边上”的努力
“我到解放区,我投降来的”
上海《大公报》宣布“新生”
躬逢开国大典,庆幸此生不虚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自由主义者的悲歌——储安平与《观察》
“《客观》就是《观察》的前身”
“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
民主·自由·进步·理性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动荡时局中的那颗平静之心
自由主义者往何处去
欲采蘋花不自由
此《观察》非彼《观察》
自由主义的回光返照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慨叹: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此,我们这个老大帝国步入“变亦变、不变亦变”的艰难境地。改良革命.君宪共和;内忧外患相继,问题主义纷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大手一挥,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百年激荡,至此“结穴”。制度跨越,思想扬弃,中国在1949年前后十年间发生的变革,远非李鸿章苦力撑持的晚清可比。
政治角力夹缝中发育起来的民间报人与报刊,在这一历史剧变中遽然转变、消失。徐铸成、王芸生和储安平,无疑是民间报人中的翘楚,他们所主持的《文汇报》、《大公报》和《观察》周刊,曾经声光无限,执民间舆论之牛耳。关于民间报刊,徐铸成有过精辟论断:“一张真正的民间报,立场应该是独立的,有一贯的主张,而勇于发表。明是非,辨黑白,决不是站在党派的中间.看风色,探行市,随时伸缩说话的尺度,以响应的姿态,多方讨好,侥幸图存。”民间报人,信奉的是自由主义办报思想,张季鸾等为“新记”《大公报》定下“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办报方针,储安平要求《观察》同人共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之放言论事的基本立场,便是明证。
文摘“《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
徐铸成不是《文汇报》的创始人,但《文汇报》能够成为旧中国广有影响的报纸,与徐氏的一支如椽之笔分不开。报因人名,人以报传,徐铸成光大了《文汇报》,《文汇报》也成就了徐铸成。徐氏曾自豪地说,《文汇报》是用自己的墨汁“喂大”的。考察《文汇报》的发展历程,这话的确不是妄言。
1937年11月13日,上海陷于日寇之手,不过上海各报在成为“孤岛”的租界仍可以照常出版,大体上还能保持原有的爱国立场。一个月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日本占领军通知上海租界各家中文报纸,自12月15日起必须接受新闻检查。租界当局无奈,只好向日方屈服。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除《新闻报》和《时报》接受检查继续出版外,《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立报》义不受辱,纷纷停刊或迁移外地出版。
接受日方新闻检查的《新闻报》、《时报》被人唾弃,新出版的《新申报》等汉奸报纸更为人所不齿,而上海市民又急于知道抗战新闻和战局形势——旧中国新闻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一度出现了“新闻真空”。《文汇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文汇报》不是由一个或几个资本家创办的,也没有任何政党作后台,而是由几个并无资财的人,偶然凑合起来的,这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创例。在发起创办《文汇报》诸人中,出力最巨者首推产宝礼。严曾任沪宁、沪杭两路路局会计处稽核,办过广告公司,主要经营路牌广告,也代办报纸广告,在新闻界颇有朋友。1937年初,两路局部分中层职员成立“新新俱乐部”,在南京路一家旅馆长期包房,作为工余娱乐消遣之用。严宝礼是俱乐部中最为活跃的人物。抗战爆发后两路局遣散大部分职员,这些俱乐部成员拿到了不菲的遣散费。此时上海不少报纸停办,一批失业的报界人士,如《新闻报》的严独鹤和徐耻痕、《申报》的金华亭、《社会日报》创办人胡雄飞、《生活晚报》社长吴农花等,也常来俱乐部聚谈散心。闲谈中,胡雄飞向严宝礼等提议,用俱乐部成员手中的两路局遣散款办一张新报纸,这样大家有事可做,也不至于坐吃山空。胡的提议得到了以严宝礼为首的多数人的赞同,大家认为当时在上海办报,销路不愁,再说办报本轻利重,而且名利双收。当然,通过办报宣传爱国抗日,获得国人好评,也是这些人的共同愿望。
为避开日方新闻检查,这帮人决定借鉴上海《大美晚报》和《华美晚报》的做法,挂洋商牌子,聘请英国人克明(H.M.Cumine)任发行人和董
……[看更多书摘]
后记书与人的相遇是一种缘分。三年前,我随性地开始了本书的写作。去年秋天书稿完成后,我把它置于抽屉,让写作激发的澎湃心潮逐渐“退却”;只是偶尔示之同好,没有刻意地去寻求出版。今年4月,福建教育出版社的林冠珍女士来沪,顺便过访我于复旦园。数年前,我协助导师丁淦林先生主编了一部书,林女士是责编,因而与她结识。我们虽然时有邮件往还,但从未谋面。初次晤谈,林女士为人的坦诚、淡定和作为出版人的睿智、使命,使人有一见如故之感。我没有理由不把书稿“托付”给她。这本书能够顺利问世,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林冠珍女士的成全。当然,文责是完全由笔者担负的。对于林女士,我不想言谢,我更愿感谢作者与出版人之间的那份机缘。
本书责编周青丰先生发来邮件说:“民间报人与报刊,那一段宛若昙花一现的‘历史’与‘实践’,虽然短暂,但弥足珍贵。从您的书稿中,依然能感受到那文字背后的波澜,也感慨于一段追寻自由的中国思想的失落。因此,我们珍视一种面向事实同时能精彩呈现的写作,毕竟这样的历史碎片,若能撒于大众,于今日,于将来,都有莫大的意义。”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知道,这本书非常幸运地遇到了“知音”。但是我又心怀忐忑,因为知道自己无力“精彩呈现”那段历史,也不敢奢望它对今日或将来发生莫大的意义。